共中央南方局秘书处处长兼机要科科长的童小鹏告诉笔者,毛泽东一住进去,周恩来便关照所有的工作人员不要再穿皮鞋。那是因为楼房里的楼梯、过道全是木板铺成的,穿皮鞋走过便发出“噔、噔”的响声,影响毛泽东休息。童小鹏等在三楼工作的电台人员,干脆赤脚……[插图] 不过,毛泽东在红岩一住下,很快又发觉不合适:一是地点太偏僻,远离市区,上山石级又多,来访者诸多不便;二是国民党特务早就盯住这片“红区”,监视着进进出出的人物。 在市区上清寺曾家岩50号,倒是有周恩来的住处,人称“周公馆”。不过,那里太小,何况二楼又住着国民党一位官员,显然,不便于毛泽东居住。 就在周恩来为毛泽东的住处伤透脑筋的时候,张治中帮了大忙:张治中把自己那幢离“周公馆”只有一箭之遥的桂园让给毛泽东居住,他率全家迁至复兴关中训团内一所狭小的旧平房里。 这样,毛泽东就歇脚桂园。不过,毛泽东大都白天在桂园,便于会客,便于外出活动,夜间则回红岩…… 毛泽东在重庆忙得不可开交。蒋介石也忙得不亦乐乎,他在8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插图] 重庆红岩村铺的是木地板,为了不发出声响影响毛泽东休息,工作人员都赤脚轻轻行走 静默祷告毕入浴后11时睡。近日忙碌,除午睡外几无暇也。对共谈判方针其所提六条皆应(予以)留有余地而不加以当面拒绝。 国共谈判在山城艰难地进行着 多雾的山城,像一团谜;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谈判,也如同一团谜。 重庆谈判牵动着亿万颗心。尽管是一团谜,人们的关注之情,却是那般的强烈。 重庆《大公报》在29日发表了王芸生所写的社论《毛泽东先生来了》,有一段话很能代表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善良心愿: 说来有趣,中国传统的小说戏剧,内容演述无穷无尽的离合悲欢,最后结果一定是一幕大团圆。以悲剧始,以喜剧终,这可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嗜好。有人以为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但中国人有他的传统偏爱,我们宁愿如此。现在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他与蒋主席有19年的阔别,经长期内争,八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新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认真地演这幕大团圆的喜剧吧,要知道这是中国人民所最嗜好的! 历史学家侯外庐从国共两党的历史来分析,以为这回国共谈判的前景未必乐观。他打了个比方:“老头子和青年人难成婚姻!”毛泽东笑答:“不行的话,可以刮胡子嘛。” 不过,蒋介石不愿“刮胡子”,所以重庆谈判进展维艰。 既然蒋介石要中共方面先提方案,中共方面由周恩来、王若飞出面,与国民党方面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进行了几天初步交谈,于9月3日提出了方案,共十一条,要点如下: 一 确定和平建国方针,以和平、团结、民主为统一的基础,实行民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