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历史:人性的迷失,乱世的前兆。 宋,邵雍有句话,“人心趋义,世道易治,人心趋利,世道难安。”其实这句话很有道理。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时,会发现很多历史朝代盛衰的原由,规律。 但很多人没审视人性自身的膨胀,迷失,才导致王朝衰落,乃至天下大乱,血洗一番,改朝换代的。 这个人性的迷失,多在纵欲无制上,比如说贪欲,有些贪官污吏奸商贪财好利,贪心一起无止境,今日贪一千,明日想贪一万,巴不得天下钱财都归他,即便是都归他尚觉得不足,犹想世世代代钱生钱,儿孙辈辈豪富。 这人一旦这样想,就不会顾及别人,人人这样念头,什么法律也约束不了,什么规矩都没用,天下岂不乱套。 借用一句戏词,当“我的规矩就是规矩”时,其实就是我的任性妄为别人都要服从,那人人都这样想,公德何在?道义何在?一个失公德,亡道义的王朝,还会长久么? 况且世间物事千般,人又岂止仅仅贪财欲,有些人有色欲,不知约束。有人有权力欲,不知约束等。 总之长期不约束,心性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同我在网上见一小孩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长把他手机夺走,他一时转不过弯来,竟然殴打家长,且扬言要杀了家长。这就是典型的心性迷失,不自拔。 当天下许多人都心性迷失时,表现在社会层层面面时,如穿衣戴帽,不知怎么审美了,奇妆异服,书法文学,全是纵私性尚偏见,无修养束约之气了,书爱怎么写怎么写,就觉得自己的好,文学作品全是偏见率性之气,纵欲无制的描述,无约束之气。如做事,当官的意见,错了也对。如人情往来捧富贵不捧正义,利义取代情义,当这些状况频发时,这个王朝就走下坡路了。这个社会体系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而且当执政者,人性迷失,不顾道义时,广大老百姓无心灵寄托,就容易相信一些会教门邪教之类,或者自发组织无法无天团体。当社会出现这些现象时,朝廷再不出手主持正义,大乱就会迫在眉睫。 西汉末年,大地主贵族阶级过分兼并土地,穷奢极欲,死人都穿金缕玉衣,而老百姓衣食不足,这才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么!才有了王莽篡汉。 东汉末年,朝廷诸侯不能为百姓,才有了太平道,有了天下大乱。天下一乱,诸侯们又都想当皇帝,混战几十年。三国末年但凡一个好皇帝不至于让司马氏一统天下。 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搞得姜维都要避祸。司马睿又是承露盘,又是这那的大兴土木,民风不浮华能搞出个浮华案!吴国更不用说,孙权时,后宫侍妾不过十几人,到了孙皓身上,后宫宫女万人,社会风气,也相当淫戾,就连后世书法家,都评论说吴书多险奇,书险则人性易戾,奇则性易浸淫深。淫戾之气,历来为亡国之兆。 通过书法的险奇,也可以看出人性的失修养约束。 晋朝就更不用说了,士大夫都服五石散,石崇王恺斗富,锦绣铺路,生火用蜡烛,老百姓生活呢?富人十金就买一条人命。石崇命侍女向王敦敬酒,王敦不喝就杀掉敬酒侍女,连杀了三个侍女。人性膨胀到什么样子?所以才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迸起十六国,到后来晋亡,南北朝,混乱了几百年。 到隋朝天下一统,按理说应该太平了吧!但采民风的人,一听民风淫戾且哀之气,就知隋朝不过二世便亡。这个道理与书法家看吴书多险奇是一样的。都是出于人性迷失,执政者不能扶正的考量。才有这样的判断。 隋朝文学家见了隋文帝统一各国章表奏文体式,也这样判断。虽然隋文帝本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修改的公文体式,又开科取士,实行科举。 但真正文学家一眼就看出,其修改后文体矫正太过,激厉之气太重,恐不能久。 房玄龄当时正值青年,颇有文名,就也看出隋朝将不久,天下会大乱,许多朋友劝他出仕,他都不肯,躲起来隐居,朋友问急了,他便道:“这不是君子出仕的时候。”一直等李渊平定了天下,他才出来入仕途。 人要说了,宋朝不曾人性迷失,怎么亡了国?其实,宋朝亡国看看宋徽宗所做所为,看看《金瓶梅》,看看《水浒传》就知道其社会多么的人性纵欲过度。 宋亡前,诗曰:“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什么区别!都是权贵纵欲过度,自大而不自强。 尤其元攻南宋,纯属南宋自大违约造成的。 当时元与宋相约合力灭金,灭金后平分其土地财帛,结果灭金后,宋朝官员认为元军不足道,灭金时出力不大,并不践约,把成吉思汗气坏了,蒙人虽野蛮,但极重信义,从此种下了蒙人南下灭宋的宿因。公然的违约,政权公信力何在? 明亡,清乱,不也是这样么!政权有公信力,百姓还用相信拜上帝会的太平天国?相信白莲教? 人性不任性纵欲无度能失去公信力!就连开创开元盛世,天宝盛世的唐玄宗纵欲无度,人性不束约,都会造成安史之乱,何况后世。 这些个历史经验,引申开来,其实人人都有责任,如清兵入关,本来多尔衮畏惧汉人众多,怕控制不了,但范文程一句:“杀其父母,淫其妻女都不敢反抗的民族,怕他做甚!”多尔衮这才顿悟,遂下令挥师入关。仔细想想,当官的纵欲无度有责任,当老百姓就没责任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