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卖掉了大量的万达广场,连北京万达总部都卖了,不是为了自己,却是为了对得起自己。

小娅说知识 2024-11-22 16:17:25

他卖掉了大量的万达广场,连北京万达总部都卖了,不是为了自己,却是为了对得起自己。他不仅仅是商人,更是一位企业家。 提到王健林,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的“一个亿的小目标”。 曾几何时,他是站在财富顶端的全球华人首富;如今,他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命根子”——北京万达总部。 2013年至2017年,是王健林事业的巅峰时期。那几年,万达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狂飙突进,商业地产、影视、文旅等板块风头无两。他以敢言著称,直言“万达进入的行业,无论国企央企,都没机会做老大”。那时候的万达广场在国内布局超过200座,旗下的AMC院线、英国游艇公司、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等资产更是让他备受全球瞩目。 但成功的背后,却埋藏着隐忧。房地产行业一直是高负债行业,尤其是万达这种重资产模式,更是依赖巨额资金运转。对于王健林来说,这些资产像一座巍峨的大厦,却建立在一片随时可能震动的地基之上。2017年,这场地震终于到来。 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格调控,政策层面频频点名房地产、体育、娱乐等领域的过度扩张问题。而这些,恰好是万达的核心业务所在。与此同时,外汇管制、经济下行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化,让万达不得不放慢脚步。彼时,王健林坦言,公司负债已经高达数千亿元,若不改变,可能就此崩塌。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健林做出了一个痛苦却果断的决定:卖掉资产,先保住企业的命。他迅速开始“断臂求生”。 从2017年起,13个文旅项目、77家酒店、部分万达影业股权陆续出售,仅这几笔交易便为万达带来了数百亿元的现金流。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是他对于公司长远生存的冷静判断。 这场资产出售并未停止。到2024年,王健林卖掉的万达广场已超过16座,其中包括他最为看重的北京万达总部。那个曾象征着万达辉煌与权力的地标性建筑,如今却易主他人。面对外界的质疑,王健林没有过多解释。他明白,万达的生存比一座大楼更重要。 除了卖资产,王健林也在谋求转型。他开始带领万达从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转型,将核心业务从商业地产转向文化、健康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内,轻资产模式的万达广场迅速扩张,仅2020年一年就新增了60个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万达的盈利能力,也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 王健林对文化领域的投入也开始显现成效。 比如万达影业的《唐人街探案3》,尽管上映期间口碑两极分化,但票房表现优异,为万达影业带来可观收益。此外,他还大力投资健康领域,在上海、北京等地建设现代化医院,试图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辟“大健康”产业的新赛道。 然而,资产出售的背后,是一段外人难以体会的煎熬。王健林身为企业家,却并未将危机转嫁给国家或公众。他选择先卖掉海外资产,再处置国内资产,一切优先偿还债务。这种魄力和责任感,让他与一些“跑路”的富豪形成鲜明对比。到2024年,他还清了高达6000亿元的债务。 这场危机不仅考验了他的商业能力,也让他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他的儿子王思聪,因个人生活频频登上热搜。投资失利、熊猫直播倒闭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公众对万达的质疑,也让父子关系承受了不小的挑战。 与王思聪的挥霍成对比的是,王健林始终保持着企业家的使命感。他曾说:“企业家不仅是赚钱的人,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在最黑暗的时刻扛住压力,始终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首要目标。 经历了如此多的起伏,万达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王健林用行动证明,他不仅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坚守原则的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万达逐渐摆脱危机,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宝贵的不是资产,而是信任和未来的可能性。 从“一个亿的小目标”到还清6000亿债务,王健林的一生如同电影般跌宕起伏。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中国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缩影。 或许,对于万达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而未来,则是他们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