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姆与约沙法是传说中的印度基督教圣徒。据传说,一位印度国王阿本纳迫害其境内由使徒托马斯创建的基督教会。占星家预言他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会成为基督徒,于是国王囚禁了年轻的约沙法王子,但他遇到了隐士圣巴拉姆。巴拉姆是一位“最睿智、最圣洁的修道士”,他以隐士身份生活,在神的启示下寻找约沙法。他潜入王宫,向约沙法传授基督教知识,并最终为他施洗。经过一番磨难,小王子的父亲自己也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将王位传给了约沙法,并隐居到沙漠中成为一名隐士。约沙法自己后来也退位,与他的老教师巴拉姆一起隐居起来。
很明显,巴拉姆与约沙法的故事是根据释迦牟尼的生平改编的,与佛陀的故事有三个完全一致的要素。当悉达多王子(有朝一日将成为佛陀)出生时,他的父亲请占星家预测他的未来。占星家们预言他要么成为伟大的国王,要么成为圣人——只有一位占星家坚信他根本不会成为国王,而是会成为圣人。心灰意冷的国王建造了一座宫殿,将悉达多与世隔离,以鼓励他成为国王的愿望。在“巴拉姆与约沙法”中,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是,预言说约沙法将成为一名基督徒。约沙法和悉达多一样,被关在享乐的宫殿里,都不知道生活丑陋的一面。
第二个共同点是,尽管他们的国王父亲竭尽全力,苦苦哀求,王子们还是离开了王宫,遇到了各种人类的代表,开始改变他们的人生观。悉达多遇到的是 “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死人,最后是一个打坐的僧侣”。约沙法遇到的是盲人、麻风病人和老人。
最后,当王子们都想走自己的路时,悉达多“去寻找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约沙法成为一名基督教苦行僧,他们的父亲都试图利用性来改变他们的想法,向他们兜售女人。悉达多没有受到诱惑,约沙法却差点屈服,部分原因是一位“奴隶公主”承诺,只要他娶她,她就会皈依基督教(如果做不到,就和她睡一次)。约沙法对她皈依基督教的渴望(以及她的美貌和眼泪)几乎让他崩溃,但最终,他还是拒绝了,坚守着自己的贞操。当然,在故事的同一时刻,悉达多早已为人夫、为人父,没有这种纠结。
释迦牟尼成佛故事的源于二至四世纪的梵文大乘佛教经文,后经摩尼教版本,再经阿拉伯语 Kitāb Bilawhar wa-Būd̠āsaf,于八世纪在巴格达流传。第一部基督教化的改编作品是格鲁吉亚史诗Balavariani,可追溯到 10 世纪。格鲁吉亚僧侣阿托斯的欧提米斯在1028年访问君士坦丁堡时因意外事故去世,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时间,他将这个故事翻译成了希腊文。
巴拉姆与约沙法的故事在中世纪很受欢迎,在十一世纪出现在拉丁语中,随后被翻译成几乎所有欧洲白话文——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间,仅法语就出现了十个版本。其中涉及三个匣子的场景最终通过卡克斯顿对拉丁文版本的英译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约沙法和巴拉姆的故事在 13 世纪法国百科全书学者博韦的文森特所著的《历史之镜》(Speculum Historiale)第15册中也占有很大篇幅。中古德文版本也有两个:一个是弗赖辛的奥托主教创作的 Laubacher Barlaam,另一个是鲁道夫·冯·埃姆斯创作的罗曼司 Barlaam und Josaphat。后者被海因里希·海涅称为 “德国中世纪宗教文学创作的花朵”。马可·波罗曾写过,释迦牟尼和圣约沙法的故事非常相似,但他显然不知道约沙法故事的起源。17世纪初的一位接触了佛教的葡萄牙作家宣称佛陀的故事是根据约沙法的故事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