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现代军事家都认为诸葛亮有问题,例如粟裕将军就指出,诸葛亮不断的出击就是一大败笔,他应该固守四川,寻找机会。你如果不被传统文化和环境洗脑,也应该明显看出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就习惯于造神和树贤。 诸葛亮,三国时代的杰出政治和军事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发明家和文学家,他的名字常与智慧与忠诚相连。他的一生致力于辅佐刘备,重振汉室。然而,在历史评价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直存在争议。 粟裕,一位具有重要军事影响力的开国将军,曾在历史上因七战七捷的战绩备受赞誉。他的军事才能,尤其在以弱制强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中表现突出,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与毛主席关系密切的粟裕,在军事判断上拥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广泛的认可。 在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时,粟裕给出了直接而尖锐的评论。他认为诸葛亮虽然在政治谋略上表现出色,但在军事指挥和战术运用上并非顶尖。 粟裕指出,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并未全面掌管军队,而是多在幕后提供策略支持。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尤其是祁山战役,更是暴露了他在战术应用上的谨慎过度,未能有效利用局势逆转战局。 在粟裕看来,诸葛亮经常未能有效识破敌人的陷阱,容易被敌军牵制。这与粟裕自己的军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擅长利用战场上的不利条件反败为胜,常以出其不意的策略压倒对手。 因此,从粟裕的视角看,诸葛亮虽具备政治家的才能,但在军事上的表现并不足以让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 粟裕的评价反映了其对军事才能的高标准和对战术运用的深刻理解。他的观点不仅源于个人丰富的战斗经验,也可能受到其与毛主席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的影响,这种关系让他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此外,苏洵对诸葛亮的评价极为直白,他指出益州的地形使得蜀汉的防御和攻势均显得格外困难。 益州多山,地形复杂,使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难以展开,这在他看来是诸葛亮战略规划中的一个明显缺陷。苏洵认为,将益州作为蜀国的军事重地不仅不利于攻守,还限制了蜀汉的战略拓展。 苏轼则从个人才能的角度对诸葛亮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并非其强项,尽管忠诚与信义为人称道,但在对抗曹魏的多次军事对决中,诸葛亮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战果。苏轼的看法反映了外界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质疑。 苏辙在其著作《三国论》中亦提到了诸葛亮的局限性,尽管承认他的智慧和发明才能,但认为将其誉为军事家过于牵强。苏辙强调,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他的文学和发明才能相比,显得稍逊一筹。 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诸葛亮不仅因其智慧和谋略被后人传颂,也因其在科技和军事战略上的贡献而备受关注。诸葛亮的故事在历史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录,从他的早年到晚年,他的生涯展现了一个多面的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军事策略家。 在技术发明方面,诸葛亮的成就非凡。据历史记载,他不仅改进了军事装备,还发明了多种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些发明在当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军事力量。 例如,木牛流马被视为古代机械工程的巅峰之作,展示了诸葛亮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辅助军事运输和后勤支持。 在军事策略上,诸葛亮的北伐是其战略才能的体现。虽然北伐多次受挫,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和战术调整显示了他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兵力运用的高度掌握。这些行动不仅在他的时代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战略研究素材。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汉室的忠诚及其政治理念上。从三顾茅庐到托孤白帝城,他一生致力于复兴汉室,尽管面对重重困难,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目标。他在世时,多次修订和完善法令,以强化行政管理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尽管有关诸葛亮是否真正达到了一个军事家的水准存在争论,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智慧和成就使他成为后世研究的对象,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对军事家标准的一种探索和挑战。 参考资料: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史南京研究会,粟裕研究委员会编. 《粟裕研究文萃 第5辑》 2001
后人评价前人时大都已站在上帝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