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说:“人的生命应当从容不迫,因为没有什么目标非达到不可。没有什么地方非去不可,并没有什么价值非实现不可,这样去想就可以从容不迫。 生命的本质常被深思熟虑的人们所辩论,从神秘的得道高僧到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获得启示的普通人,普遍达成了一个观点:从更广阔的宇宙尺度来审视,生命本身并不含有固有的意义。 这种认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内省和对生活的深度体验逐渐形成的。这些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这一境界,有的可能是瞬间的顿悟,有的则是逐步的渐悟。 在这种观念下,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变得相对较小,就如同沙漠中无数细小的沙粒之一。从个体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可能看起来是消极的,但实际上它释放了个体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束缚。 当意识到生活本无既定目标或绝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人们便可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快乐。 这种快乐包括身体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日常的食物、交友、阅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这些简单而直接的快乐,成为了生活的核心,而非那些复杂的、外在的追求。通过细细品味这些日常中的小确幸,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人们在其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满足和平静。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人们似乎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小目标:婴儿期需要生存下去,儿童期需要成长并接受教育,青少年至成年阶段则关注于职业发展、经济独立以及家庭建设。这些目标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似赋予了生活以连贯的意义。 然而,当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看似具体的目标并不足以构成生命的终极意义。生命的大局被视作是没有明确终点的旅程,其终点只能是生命本身的终结。 这种看法反映了一种哲学思考:人们在追求生活中的小目标时,可能未必思考这些目标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即他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此外,人们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外的行为,例如艺术创作,往往被视为非生存必需,但对于那些身怀绝技的艺术家而言,创作活动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艺术家,无论是画家、音乐家还是作家,他们的创作冲动和才能使他们区别于普通人,他们的生命似乎有着更为特殊的使命和追求。 每个人的生命路径虽然包含了诸如成长、学习和工作等普遍经历,但从宏观上来看,生命的意义可能并非局限于这些经历。 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目标,也可能只是人们为了填补生命中的空白而自设的小目标。这些目标虽具体,但未必能回答更大的问题,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和目标。 自古以来,人类便有着对未知的探索欲,这种欲望驱使人们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的旅行目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背后推动的原因都源于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对美好记忆的追寻。 例如,位于中国新疆的喀纳斯,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旅者。喀纳斯湖畔,四季变换的景色如同精心布置的画卷,让人第一次造访时便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 冬季的喀纳斯,湖面被冰雪覆盖,周围的山峦也披上了银装,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美。而当春暖花开之际,湖水解冻,清澈见底,湖畔的花朵竞相开放,犹如童话世界。 尽管喀纳斯的美丽足以让人再三回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复的访问,原先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旅行的吸引力也相对减弱。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观点:尽管世界上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但是并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生命中绝对必需访问的。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某个特定的地点,而是在于体验和感受旅途中的每一刻。 人类对于舒适、愉悦与狂喜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生活质量的向往。每个人对这三者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这是对个体感受的尊重与追求。 生命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喀纳斯湖畔感受自然的壮观,还是在繁华都市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每一种体验都构成了生命丰富多彩的篇章。 生命的意义可能对每个人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自然的赋予还是社会的塑造,每一步旅行都是对自我的探索和对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目标,也没有必须达到的终点,只有不断地体验和感受,才是对生命的最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尼娜译. 《你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