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7月,赵世炎因叛徒出卖被捕,头颅被砍下后他的身躯久久不倒吓坏刽子手,他的亲外甥后为正国级。 1927年,赵世炎刚刚接任江苏省委书记,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沉重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的存亡和工人运动的进展。 此时的上海并不太平,白色恐怖笼罩着这座城市。叛徒的出卖使得中共的许多秘密活动被破坏,赵世炎的处境愈加危险。 7月2日,国民党军警突然包围了赵世炎的住处。他的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焦急万分。 屋里岳母夏娘娘透过窗户瞅见了正回家的赵世炎,特意推下了窗台上的约定好以做警号的花盆,想借声响发出警报。 可惜那天风雨交加,花盆落地的声音被雨声淹没,赵世炎毫无察觉,一进门就被捕了。 被捕后,敌人试图从他口中撬出中共组织的秘密,可他愣是一口咬定自己叫“夏仁章”,是湖北的商人。 敌人搜出了四万银元,饭桌上却是昨天的剩饭。审讯人员一头雾水:这位“夏仁章”分明不像生意人啊。 赵世炎用耐心与逻辑,硬是让几个审讯者开始怀疑是否抓错了人。直到叛徒韩步先亲自出面指认,他的真实身份才暴露。 身份被识破后,赵世炎干脆在法庭上公开辩论,与敌人据理力争。 要说赵世炎的智慧和胆识从哪里来,这可得追溯到他的家乡重庆酉阳。 赵家是个大户人家,九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八。小时候,赵世炎就展现出了忧国忧民。 但别看他风趣,心里早早埋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小学时,他的地理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情绪激动地讲着讲着哭了起来。 赵世炎深受感悟,然后,毅然剪掉了辫子,与旧世界彻底决裂,成了新青年。 14岁那年,他跟着父兄来到北京,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 在北京,他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李大钊。 从李先生那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行动改变国家的命运。 1920年,赵世炎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当时热血青年追求进步的代表。 他一边在铁厂里干最累的活,一边利用黄昏的余光读书学习。 法国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赵世炎却时常用幽默化解困难。他发明了“面包夹方糖”的吃法,俨然是穷学生们的“美食家”。 更重要的是,他在法国成立了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周恩来等人一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在他的推动下,旅欧的共产党组织成为华人革命的联络中心。 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成功说服了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让他们从无政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1926年,赵世炎来到上海,投身于领导工人运动和城市武装起义。五卅运动一周年时,他策划了大规模示威活动,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年,他与周恩来等人共同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的成功,成为党史上的重要篇章,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作为领导者,他并不只坐在幕后指挥,而是直接深入一线。 他总是能与工人们打成一片,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革命道理。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敌人的一次警告。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陷入白色恐怖,赵世炎接替陈延年成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仅过4天,赵世炎被捕。 在刑场上,他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直面死亡,毫无畏惧。 敌人被他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震慑到,不禁为之颤栗。为了震慑共产党,选择用刀砍。 当刽子手下他的头颅后,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身躯竟然久久不倒,刽子手吓得大喊:“砍!拿刀砍!” 这一幕,不仅是对敌人的羞辱,更是对革命精神的完美诠释。 赵世炎虽然牺牲,但他的精神从未离开。 几十年后,他的亲外甥李鹏成长为共和国栋梁,成了国务院总理。 从小,李鹏就受到家族革命传统的熏陶。他父亲李硕勋是赵世炎的战友,年仅28岁就牺牲在海南的刑场上。 幼年的李鹏失去了父亲,但赵世炎和父亲的事迹深深影响了他。 参考信源:赵世炎的峥嵘岁月 广东政协网
1927年7月,赵世炎因叛徒出卖被捕,头颅被砍下后他的身躯久久不倒吓坏刽子手,他
绮南爱历史
2024-11-22 21:46:43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