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军人,却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被老美猜测钱学森身后的那个人! 1950年2月,一个25岁的年轻人登上了驶往祖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他,就是朱光亚,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是最晚被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回国仅4天,这位刚到北大的“最年轻副教授”就站上了北京大学物理学的讲台上。 课堂上,他用工整的板书和流利的讲解,彻底征服了北大学子们的心。有人感慨:“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朱光亚的传奇,其实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他出生在湖北,在家乡的南开中学时,就因为成绩优异成了“校宠”。但他的高光时刻要等到西南联大。 那里藏龙卧虎,聚集了一群顶尖学者,而朱光亚能在这片群星璀璨的天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过人之处。 有一次,学校的一次无线电考试出了极难的题目,很多人愁眉苦脸,结果朱光亚直接考了满分。 他的朋友许渊冲后来回忆,当年学校有个“五大才子”名单,其中“湖北朱”说的就是朱光亚。 1946年9月,朱光亚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 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朱光亚每天都过得像打仗一样。他心里始终想着,学成回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非常激动。 他立刻组织起草公开信,鼓励留学生们回国。 这封信后来在留学生中引起轰动,许多人纷纷签名支持。 后来不仅是留美学生纷纷回国,英国,法国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也都陆续回国。 回国后,朱光亚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入核武器研究的攻关团队。他的任务是什么?把一堆苏联人丢下的“残破资料”拼成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个过程有多难?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让一个厨子在没有食材和菜谱的情况下做出一道满汉全席。但朱光亚愣是把这事给办成了。 1964年10月16日,当戈壁滩上升起第一朵蘑菇云时,现场的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而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的朱光亚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虽然做出了这么大的成就,朱光亚却始终保持低调。他曾说:“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功劳,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员。” 但业内人士却知道,他的作用绝对不止是“一员”。 上世纪70年代,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美国人一度猜测,他是谁。 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朱光亚到底帅在哪儿? 首先,他是一位出色的负责人。无论是技术难题还是人员管理,他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 其次,他特别注重技术民主,总是鼓励年轻人发表意见。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核武器团队气氛宽松又高效,人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尽管取得了无数荣誉,朱光亚却始终不慕名利。 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国防科技专家传记丛书》,在报请他审批时,他想自己的名字划掉了。 后来,他还把自己的100万奖金全都捐了出去,连家人都不知道这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我们感受到他对自身严格要求外,他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严格。 有一次,儿子在诗中写到““蘑菇一样的原子弹很可爱”,他看了大发雷霆:“原子弹是武器,是可怕的东西!绝对不能有这种想法!” 面对战争,面对荣誉,他的骨子里始终保持清醒。 2004年,国际天文机构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在命名仪式上他说:“我很不敢当。” 2011年,87岁的朱光亚在北京逝世。 朱光亚曾说,这辈子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搞中国的核武器。而他用一生为中国铸造了一把核盾,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参考信源:灯塔传承 | 朱光亚:“五无”境界的“科技众帅之帅” 澎湃新闻客户端 2022-03-11
他不是军人,却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被老美猜测钱学森身后的那个
绮南爱历史
2024-11-22 21:46:44
0
阅读:36
用户17xxx79
朱光亚和老一代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永远怀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