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他毅然放弃了50万元的奖学金,决心出家成为一名和尚。父母恳求和劝阻都无济于事,九年后的这位曾经的北大学子终于揭开了自己当初选择的深层原因。 (信源:柳智宇下山做咨询:“要面对自己的无力感”2022-09-23 11:29·澎湃新闻) 柳智宇并非横空出世的天才。 他的家庭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底色。 柳智宇的家,爸妈都是搞学问的,爸爸教物理,妈妈是工程师,从小他就生活在一个重视学习的环境里。 柳智宇体验了人生的跌宕,从知识精英的代表到寻求佛学真理的修行者,他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期许既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他幼小的心灵承担了要出类拔萃的期待,仿佛背上了一座难以呼吸的大山。自四年级起,他便投身于数学的海洋,培训班成了他的新常态。 数学远超数字与公式的堆砌,更像是一个充满奥秘和魅力的探索之旅,他沉浸在这片领域如饥似渴地追寻知识。 在同龄人中,他因高中发表数学论文的成就而显得格外突出,他的求知欲望强烈到击败众多竞争者,赢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金牌,并顺利步入北大数学系。 他人眼中的他,是典型的“模范孩子”和“成功案例”。 在这一切的背后,柳智宇忍受着难以言表的压抑和迷失。他生活在高压的学术环境中,对前方的道路感到迷茫。 特别是高中的隔绝式学习,他独自在一间办公室中埋头苦读,与同龄人的欢乐隔绝,丧失了正常的社交活动。这样的待遇让他觉得与周遭世界脱节,生活似乎变得不真实。 他感觉自己如同一个被编程的机器,无休止地运转着,却不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他并非抗拒学习,而是对这种被操纵的人生方向感到厌倦。他所追求的,并非是奖章与荣耀,而是心灵的平和与满足。 北大成了柳智宇生命中的转机,他初次接触佛学,并加入了学校的禅学社团,社团的活动为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 在佛学的静谧世界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窥见了生活的另一种面貌。频繁的寺庙志愿者工作,坚定了他投身佛门的决心。 大学毕业之际,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抉择:放弃MIT的奖学金选择出家为僧,这对父母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们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 柳智宇坚定地要离开纷扰的世界,去寻求内心的安宁。龙泉寺成了他新的“避风港”。 在这里他并不孤单,许多来自顶尖名校的优秀毕业生都选择了这里作为精神修炼的场所。 他们在此放下名利,追求心灵的安宁。柳智宇拜学诚法师为师,深入钻研佛法,展现出对佛学的无尽热情。 他曾经沉浸在数字的世界里,寻找着逻辑和秩序的安稳。柳智宇,一个曾经的数学骄子,在科学的殿堂里遗失了心灵的指南针。 突如其来的启示,让他在学诚法师的门下找到了仿佛属于灵魂的港湾。 命运弄人,2018年的那场风暴,将学诚法师推至风口浪尖,亦使得柳智宇的信仰犹如房屋遭遇地震,刹那间分崩离析。 他彷徨他迷失,他再次被抛入彷佛无边无际的混沌之中。那片曾让他寻得片刻宁静的土地,龙泉寺,也随之在他的心中变了味。摇摇欲坠的信仰,逼着他重新审视生命的底色。 他投身于心理学的海洋,并荣获三级心理咨询师的殊荣。心理学,宛如一道曙光,为他展示了救赎他人与自我实现的另一道门。 多年以后,柳智宇决定重返红尘。 这并不是放弃,而是一种对人生探索的深化。他将佛学与心理学揉和,致力于引领更多人走出迷雾。 他建立心理咨询的工作室,甚至一度为著名文人蒋方舟的心灵航程指路。柳智宇的回归,并非简单的“复位”,而是一次“超越”。 将生命的痕迹转化为治愈的力量,他不再仅是那个被荣誉围绕的“数学奇才”,而是化为一位用心去聆听、用爱去治疗的心理咨询师。柳智宇的历程,并不孤独。 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个体在追逐成就与真我价值的路途上挣扎。 他的故事也促使我们反思教育、信仰及生活抉择等深层问题。活在一个崇尚“胜利”的时代,我们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所牵引。我们被灌输“学而优则仕”的信条,我们被期望顺着既定路线前行。 很少有人询问我们内心的意愿:你真得幸福吗?柳智宇的遭遇提醒我们,生活的答卷不只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得权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纵使这条路崎岖不平,纵使目的地与原定的有所不同。 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地洞察了自我,是否找到了灵魂的宁静。 过重的期许与压力,可能窒息一个人的潜能与热忱。 柳智宇的幼年,就在这样的压力锅中度过。他并非不爱数学,而是对那种被操纵的人生感到厌倦。 他所向往的,不是外界的赞誉,而是内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