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出国,是1951年11月随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宁一到民主德国参加世界工联会议。当时世界工联的通用语言是法语,因此这次出国的主要翻译是法语翻译袁葆华。我作为俄文翻译一同前往,是因代表团需要与苏联人打交道。 那次,我们是乘飞机先到莫斯科,然后改乘火车到民主德国首都柏林。那时的柏林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处瓦砾,断垣残壁。我们住的旅馆在战争中被炸去一半,剩下的一半还有不少客房。因是11月初,正赶上十月革命节,我们应苏联驻民主德国使馆邀请参加了他们的国庆酒会。 参加苏联使馆国庆酒会的客人很多。我们刚进入大厅,大使馆的官员就迎上来与刘宁一打招呼,表示欢迎。酒会持续时间很长,我们遇到世界工联领导人,就用英、俄、法语同他们交谈。当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苏联外交官很傲慢。有一位苏联官员走过来,我就说:“为中苏友谊干杯!”可他的反应却是用怀疑的语调说:“为友谊?友谊要用酒精来考验?”这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到中办翻译组工作后,才知道那时斯大林对中共、对毛泽东是半信半疑的。因为欧洲出了个南斯拉夫铁托,斯大林有段时间认为毛泽东是半个铁托。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斯大林才逐渐相信中共和毛泽东。 那次世界工联会议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个话题很热门,就是各国工会为世界和平而奋斗。有位法国神甫在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言,博得不少掌声。当时担任翻译的是袁葆华,他完全能听懂法语,但用中文表达出来却不那么流畅。而这位神甫讲得很快,袁葆华翻译跟不上。中国代表团需要跟上会场气氛,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如别人热烈鼓掌,我们也要鼓掌。袁葆华就想出一个办法,根据发言者讲的内容,他暗示大家,应该笑还是应该鼓掌。他说“他讲得太好了!”我们就鼓掌。他的这种精彩“指挥”,至今令我难忘。 在民主德国时,主人还安排中国代表团到柏林以外的其他城市参观。我们到过马丁堡,参观了那里的造船厂。造船厂也被战争破坏得很厉害,但德国工人还是恢复了厂房和大的船坞,并且在造船。造船厂领导告诉我们,这是为苏联造的船,用做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当时东西柏林是来去自由的,我们坐中巴车游览了整个柏林。在柏林我们大概停留了一个星期,就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