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 月,北大医学院 49 岁教授熊卓为,因腰椎轻度滑脱在北大医院手术,术后一星期竟离奇死亡,背后真相令人意想不到! 熊卓为,1956年出生于武汉,是一位卓越的医学研究者。她的父母都是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父亲在泌尿科有着深厚造诣,而母亲则是儿科的专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熊卓为自小便受到医学熏陶,逐步走上了医学之路。 1977年,她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了武汉同济大学,并在毕业后进入武汉协和医院担任儿科医生,因其专业能力出色,很快被提拔为主治医师。此后,她还曾赴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学习,获得博士及博士后学位,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熊卓为加入了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并在那里创立了生物和脂蛋白研究所,凭借她对脂蛋白研究的深入探索,她两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2004年,她以澳籍华人的身份受聘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成为教授及研究员,并为北大医院的心血管研究领域做出了诸多贡献。熊卓为是一位才华横溢且无私奉献的医学专家,但在2006年,她的生命因一次原本“简单”的手术而戛然而止,这起事件震动了医学界和公众,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2006年1月,熊卓为感到腰部及腿部的疼痛,起初她认为只是工作劳累所致,但随着症状加重,她决定到自己工作的北大第一医院检查。X光片显示,她患有腰椎轻度滑脱,并伴有腰椎骨关节病和腰椎间盘病变。 在北大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李淳德的建议下,她决定进行手术。李淳德称这只是一个“小手术”,术后一周即可康复,在丈夫王建国的鼓励下,熊卓为决定尽快接受手术。 1月24日,手术在北大第一医院顺利进行,李淳德表示手术非常成功。然而,术后的几天里,熊卓为的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恶化。 1月30日晚,她在病房内跌倒并失去意识,由于正值春节,大部分主治医生都已回家过节,留守医院的主治医生刘宪义组织了抢救,但未能成功,熊卓为于次日凌晨宣告不治,死因为术后并发症肺栓塞。 熊卓为的丈夫王建国在查看病历后发现,妻子在抢救过程中遭遇了三根肋骨断裂,心脏和肝脏破裂,肝脏上甚至有一个长达8厘米的伤口。院方解释称,这是由于抢救过程中的按压造成的,但这一说法让王建国难以接受。 此后,王建国通过阜外医院的医生进一步了解,得知抢救过程存在多个问题。根据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的说法,熊卓为的病情如果在关键环节被有效处理,或许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这进一步坚定了王建国对医院存在过失的认定。 王建国还指出,北大第一医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存在多项失职,包括术前准备不足、术后管理疏忽,以及关键的抢救过程中的种种不当操作。 在抢救过程中,医院没有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来处理肺栓塞,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手术来清除血栓。此外,参与抢救的三名医护人员甚至没有执业资格,这让王建国质疑医院在对待患者生命问题上的态度和责任心,因而决定以“非法行医”为由,向北大医院提起诉讼并索赔540万元。 2006年4月,王建国向北大第一医院的领导递交了一封信,提出赔偿50万元,但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王建国遂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公道,要求医院承担责任,并索赔540万元。 随着诉讼的展开,王建国发现了更多医院篡改病历的证据,其中包括熊卓为的死亡时间、手术前的病情记录、查房记录等关键内容,这些疑点使得案件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注目。 2009年7月,法院对王建国的起诉进行了一审判决,认定北大第一医院存在医疗过失,并要求赔偿75万元。然而,法院未支持王建国关于“非法行医”的指控,认为医院的做法未构成违法行为。 对这一判决,王建国和北大医院双方均不满意,双方继续上诉。11月,二审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尽管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澄清,但对“非法行医”的定性依然没有明确结论。 此事件通过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危机。许多患者开始质疑医院的专业性,甚至在就诊时要求医生出具执业证书。一些无良媒体的煽动性报道更是加剧了舆论的负面情绪,给北大第一医院乃至整个医疗界都带来了很大压力。最终,法院并未对“非法行医”作出明确判断,整个案件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确定结论。 熊卓为教授的逝世无疑是医学界的重大损失,而参与抢救的年轻医生们也背负了巨大心理压力。他们都成为了这一医疗悲剧的受害者。 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人们希望类似的事件能减少发生,医院应该更加负责任,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个安心的治疗环境,并让医疗过程更加透明、规范。如此,才能真正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当时应请公安介入。按急救压能导致心脏破裂肝脏长伤口吗?如果是那样,谁还敢急救。似乎有内幕。
急救按压胸部能导致内脏破裂肝脏伤口吗?明显错误。当时应请公安介入调查。似乎有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