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门峡发现仰韶之美 【在仰韶村“遇见”安特生】 仰韶村遗址是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发掘和命名地。时过百年,行走在遗址的黄土地上,满眼的文化遗迹、盛开的鲜花、绿荫如毯的草地,以及一个个已经建成的公园景观,让人们在行走、感悟的同时,也常常想起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安特生。他是当年发现和发掘仰韶村遗址的主要人物之一,循着安特生在仰韶村的足迹,百年时光仿佛白驹过隙。 在三门峡邂逅仰韶之美
安特生当年住过的小院坐落在仰韶村西北角,坐北向南,前房后窑。东厦房还完好存在,只是青砖包石头心的山墙,斑斑驳驳,愈显苍老;西厦房已经倒塌,仅剩半截山墙;北窑还在,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窑门处只剩下原来的门踩石。小院外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西南边的路壕和打麦场长满杂草,站在当年安特生、袁复礼与小院房东合影的地方,我与房东王兆祺的二儿子王二保聊了起来。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王二保今年80岁,依然精神矍铄,聊起往事,他有问必答,娓娓道来。2011年,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时,仰韶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村里有人跟他说,博物馆里展出的一张照片上有他父亲。他的大姐和三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专程去参观了博物馆并证实了此事。2018年之后,王二保也到博物馆看了展览和那张照片。他也认出那张照片上与安特生、袁复礼合影的两个人就是自己的爷爷和父亲。他说,父亲在1968年已经去世,这张合影背后就是现在的老院子,当年安特生和袁复礼等在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时就住在这里。
据安特生所著书中记载,安特生于1921年4月18日至4月26日和同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两次进入仰韶村。第一次是来做考古调查,第二次是来发掘的。之所以住到王兆祺家,一种可能是当时的渑池县政府安排的,也可能是由于王兆祺在仰韶当地担任保长,家境较好、房子又多。还有一点是,当时有一些外国传教士在这里传教,王兆祺一家都是基督教信徒。
安特生小道位于仰韶村南的寺沟村西,距仰韶村不到两公里。这条小道呈西南东北走向,弯弯曲曲,全长1200多米,是一条田间小道。西南部通往遗址最南端的刘果水库沟底,也就是仰韶村遗址台地的最南部,东北部向东通往寺沟古村,向北通往仰韶村。这几年,我多次走过这条小道,总是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有一条小路?
2011年,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时,渑池县文物部门对这条小道进行了整修,路面铺上了原石,但还没有打通最下边的一段“断头路”。2019年,在建设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按照公园总体设计规划,要把这条“断头路”打通,地面铺上彩陶红颜色的地砖,两边垒砌了毛石护墙,上边保留了农田及田边形成的林草自然风貌,让小路与沟底水库边的步行环道连接,以“安特生小道”的名义,作为公园的游园道路,供游客行走。在勘察地形时,当地村民告诉我,这条小路是当年仰韶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道路,路旁的沟底处原来还住着一户王姓人家,后来搬走了,仰韶村通往县城的路改道后,这条路的下半段也就废弃了,只有上半段供当地村民收获庄稼或往地里送肥料时使用。
由此看来,当年安特生和刘长山等来仰韶村遗址调查时,就是从沟底沿着这条小路进入村子的。从安特生所著书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来——“我要过一个深谷,一个真正的小峡谷”,这个小峡谷,应该就是刘果水库没有修之前的深沟;“我到深谷北边后,在一条沟渠边……沟底红色的第三纪泥土显露着它被清晰的一层满含灰土和陶片的特有的松土覆盖着,可以肯定这是石器时代的堆积”。这条深谷北边的沟,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从仰韶村到寺沟村南端公园主路两边的遗址断壁之间的沟。因为在这两个位置之间,只有这一条小路。
如今的“安特生小道”,还保持着原来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地势和走向,两边的农田和植被依然如故,树高草密,曲径通幽。行走在这条小道上,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当年那些中外考古人就是从这里走过,才发现了惊动世界的仰韶村遗址。
作者: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