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
国家医保局将适时推出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
在2024年11月23日下午国家医保局举办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直播活动现场,国家医保局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医药价格处副处长蒋炳镇对《财经》表示,医疗服务价格的项目规范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
诊疗费偏低,无法充分体现医生、护士付出服务的价值,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一个老问题。如果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又不能增加患者的负担,这让政策制定者们面对这个问题时都较为谨慎。
2021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开启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就是希望能缓解这一顽疾。
中国的医疗服务价格,一直是各省自己制定,管理水平、收费项目、价格等,在各地有差异。因此,推出一个新版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覆盖全国,消除地区之间的差异,成为此轮改革要完成的重要一环。
此前国家医保局已经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当下正在推进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化规范化,就是要统一有哪些项目可以收费,怎么收费。
三步走
《财经》获悉,此次国家医保局推出的价格调整工作,大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统一规范全国的价格项目。
按照调整进度,当前主要是按学科出台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也就是先解决哪些项目应该收费的问题。
有些地方,原来是按操作流程拆分定价后收费。比如种植牙的收费会拆分成,手术方案、备洞、种植体植入、牙冠安装、术后复查等多项。不仅医院计费麻烦,患者也看的一头雾水。
现在,按国家医保局的新规范,这一系列的服务,统一成一个收费项目,就叫种植牙植入。
《财经》获悉,对已有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国家医保局首先“合并同类项”。有的是不同步骤的归并,有的是不同术式的合并,还有的是不同流派的规范。
国家医保局目前已编制发布17批立项指南,合计涉及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88个扩展项,加起来共有收费编码609个。按计划,到2024年底完成大部分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完成顶层设计。
二步,落地试运行。
据悉,国家医保局将派出专家,指导各省在2025年三季度前做好立项指南的对接落地。
目前已经有口腔种植、护理等专业的项目在全国落地,妇科,麻醉等专业完成征求意见,后续还将有呼吸、眼科等一系列专业的指南出台。
期间,有部分项目相较以往提升了价格。比如护理类的收费项目,就提出适度调整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的定价,以体现服务价值。贵州省在制定具体价格标准时,特级护理将原来的每小时6元,提升至每天150元。
也有一些项目降价了。如为了鼓励医院将CT、核磁等影像结果共享,国家医保局明确如果不上传到云端,就要减收一定费用。
第三步,在各地试运行2年-3年后,适时推出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
国家医保局计划,通过试运行期间发现的问题,不断对上述规范目录进行修订,待完善后正式在全国推行。
医保更愿意为哪些项目付费
为了支持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国家医保局也新加一系列的项目。
考虑到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在修订护理类服务项目时,新设“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建床费”“免陪护”“安宁疗护”等价格项目。
立项指南中也新设了一些技术项目。如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价格项目,也是为了支持高端医疗装备进入临床,有利于加速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选择。
《财经》获悉,医保部门还给一些在探索中的项目预留了空间。比如在器官移植手术中,收费扩张项增加了“异种器官”,就是考虑到了人类以外物种的器官移植到人体内的科学研究备受关注,虽然目前还没有实际推行,但未来这样的新技术成熟时能够更容易进入临床,提因此前就设置了项目。
值得注意,想要受到优待的新项目、新技术有多少的“含金量”是医保部门更注重的。
像较为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考虑到它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所以医保部门在潜在的应用场景,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就是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医院可以选择培养医务人员进行诊疗,也可以选择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
但人工智能技术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平替”,考虑到已经收取相关诊疗费用,如果额外单就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再向患者收费有失公平,因此立项指南中明确,即便是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类检查,现阶段医院不得重复收费。
“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是国家医保局编制立项指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宗旨是规范诊疗收费行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突出技术劳务价值产生深刻影响。
(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政策解读直播现场。摄/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