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九年年底,由“大将军王”允禵担任总指挥的第二次入藏战争取得大捷。 第二年

朋晟聊历史 2024-11-24 23:10:02

康熙五十九年年底,由“大将军王”允禵担任总指挥的第二次入藏战争取得大捷。 第二年十一月,允禵凯旋,请示下一步作战方略,譬如是否继续西进,直取伊犁。 对于允禵凯旋归来,康熙非常重视,派出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率大臣郊迎,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此次凯旋回京,允禵下一步的动向,颇为引人关注。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允禵受命重返西北军前,此时距离康熙离世只剩下半年光景。 允禵第一次挂帅出征,康熙的用意好理解,除了允禵“确系良将”这一现实的考量,剩下的恐怕就是康熙的栽培之心。 可是,允禵在康熙六十年建功立业,已经凯旋还朝了,康熙明知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让他再赴军前? 对此,雍正曾给出这样的解释:“(皇考)令允禵出征西宁,置之远地,无知之人反谓试用允禵,将定储位,允禵遂妄生凯觎。盖亦思皇考年高体弱,置继统之子于数千里之远,有是理乎?” 如此驳斥之后,雍正还说:“因西陲用兵,圣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虚名坐镇。知允禵在京毫无用处,况秉性愚悍,素不安静,实借此驱远之意也。” 雍正的意思是说,先帝之所以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是为了把他支远一点,免得他在京城跟八阿哥胤禩结党坑瀣;先帝他老人家在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将允禵再次派往西北,分明是为了给自己腾地方,如果存心想立他,怎么会不让他留在身边,顺理成章地继承大位呢? 雍正的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是经不起深入推敲的。 康熙发动第二次入藏战争,是基于第一次入藏战争的惨败结局,且是力排众议之举,其调动资源之多,将领配备级别之高,作战的困难、风险之大,并不亚于康熙中期的两次亲政准噶尔。 这样大规模的重要军事行动,在三军统帅——大将军的人选问题上,康熙不可能像雍正说的那样,把这样重要的职位当作朝廷政治斗争的垃圾站,去安置自己厌弃的或是难以控制的皇子。 另外,雍正说康熙派十四阿哥去西宁,只是利用他皇子的虚名,这话说的未免也太便宜了。 事实上,在当时,清廷有资格、有能力充任大将军的高级宗室成员很少,诸皇子内允禔、允礽已遭囚禁,胤禩、允祥都被认为并非忠诚之人,不可能领有重兵。 其余年长皇子中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几位,或平庸无才干,或身体欠佳不能耐劳,或一向不为父皇喜欢,均不具备带兵的资质。 最后剩下的三阿哥允祉已人到中年,四阿哥也就是雍正不以骑射、军事见长(雍正即位之后从未前往木兰围猎即是明证),与他们比,三十岁的允禵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合适的,而且允禵的这种合适,不是仅能充充场面,而是确系良将,具有大将军之才。 从这个角度讲,康熙晚年派允禵挂帅出征,很有一些时势造英雄的意味。 这一点,雍正内心很清楚,所以即位之后,他才会不顾事实地指责允禵在军中有种种劣行,将其抹黑得一无是处。 正因为如此,对于允禵二次离京,雍正的反对派则有另一种看法。 支持允禵争位的九阿哥允禟就很怕康熙将十四阿哥留在京城,他曾说过这样的话:“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也。” 在以允禟为代表的“八爷党”看来,十四阿哥如果再返军中,一举荡平准噶尔,那么他就是立有不世之功,除非立为储君,否则难于安顿。 也就是说,只要康熙再次派十四阿哥重返,那他就是铁定的储君。 对于“八爷党”的这种观点,力挺雍正一派常从两个方面反驳。 一个就是雍正的说法,康熙在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如果真想让十四阿哥继位,肯定要把他留在身边,以便顺理成章,断没有将他支的远远的,制造悬念的道理。 另一个说法,是中国几千年来帝王政治的传统,历代帝王,尤其是政局微妙的时候,太子不掌兵,是传统,也是底线。康熙晚年,本来控制力就消减了,而且猜忌心理很重,这种情况下,他更不可能让选定的继承人手握重兵,万一这个继承人想提前接班,那局面就失控了,太上皇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关于这两个说法,老黑以为第一个不成立。 康熙晚年身体不好,已成了常态,他自叹来日不多,已经十来年了。 这种情况下,康熙在心理上更多的是麻木,远没有快不行了的危机感,事实上也是,康熙六十一年八月,他还率领皇子巡幸塞外呢。 简单说,康熙可能觉得自己再活几年应该没问题,加之九王夺嫡太激烈,为了让十四阿哥树立绝对的权威,再派他去军中,是说得通的。 即便说不通,但反驳雍正一派的观点,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第二个关于“太子不领兵”的说法,老黑就感到困惑了。 这个道理,很硬。 顺着这个疑问再看康熙对允禵的安排,在有些方面确实又有不立之意。 允禵年纪小,爵位低,康熙如果真想立他,应该首先提高他的封爵,而不是一直让他都是贝子。 要知道,当允禵凯旋归来时,是晋封王爵的绝佳机会,但康熙却没有这么做。 难道说,康熙在驾崩之前,果真还没有确立之意? 这么讲,争议也大。 因为这意味着雍正有篡位之嫌。 但如果说康熙选定了雍正,他对允禵的安排又让人难以理解。 难道说,这是康熙的帝王制衡之术。

0 阅读: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