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邓颖超的腰部严重扭伤,周总理邀请了一位女中医来到中南海,她只出手一次

揽星河的笔记 2024-11-25 15:33:41

1965年,邓颖超的腰部严重扭伤,周总理邀请了一位女中医来到中南海,她只出手一次,邓颖超的腰就一点都不疼了。

摸骨、正骨……这些词,听着就透着一股神秘劲儿,甚至有点江湖气,但罗氏正骨,偏偏就靠着这“神秘”的技艺,从河南乡村走向了中南海,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有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传奇色彩,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位“正骨圣手”的起点,却充满了坎坷。

旧社会,女人地位低,多少好东西都传男不传女,罗家世代行医,正骨技术远近闻名,但作为女儿身的罗有明,最初却与这门绝技无缘。

这在当时,几乎是所有女性的共同困境,更不用说在医学这样相对专业的领域。

天灾人祸,罗有明早年经历了太多,丈夫离家杳无音讯,公婆沉溺于痛苦,家产变卖殆尽,她甚至一度绝望到跳河。

但这都没能将她击垮,她被救了上来,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她还要治病救人。

罗有明的奶奶,是家族中第一个打破传统的人。

她看到了孙女的潜质,顶着压力传授技艺,五岁摸骨,十五岁独立行医,一个牛撞伤患者的痊愈,让罗有明从此声名鹊起,这背后,有多少汗水和付出,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从河南乡村到中南海,罗有明的正骨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她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及家属诊治,其中就包括毛泽东、朱德、李先念等等。

甚至,连她的名字“罗有明”,都是周总理亲自取的。

邓颖超腰伤,罗有明妙手回春,只轻轻几下,便解除了病痛,周总理问她姓名,她只答“老王家的”,总理说新社会了得有个名字,便赐名“罗有名”。

为避讳,后改为“罗有明”,这一段经历,足以载入史册。

徐悲鸿、齐白石,这些艺术大师都曾是罗有明的病人,他们赠画以表谢意,却被她婉拒,她不求名利,只求治病救人。

五毛钱的挂号费,甚至经常需要自己贴钱,这样的医者仁心,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罗有明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病救人,晚年,她和侄女将罗家三百多年的正骨绝技整理成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传承的接力棒,最终交到了谁的手上?

罗有明的嫡孙女罗素兰,扛起了传承的大旗。

在北京航空总医院中医正骨科,罗素兰已经工作了45年,从小耳濡目染,奶奶治病救人的场景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如今,她继承了奶奶的衣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时代变了,医疗环境也变了,罗有明那个年代,正骨更多的是靠经验和感觉,而现在,现代医学的介入,对正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罗有明名医研究室、学术会议、学习班、公众号……罗素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平台,推广罗氏正骨法,进行学术交流,培养后继人才。

她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老话,但罗素兰不这么想。

她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真正传承罗氏正骨的精髓,她将传统师徒传承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之路。

中医正骨,曾经被一些人视为“江湖骗术”,但如今,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其医学纲要,以及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中医正骨越来越受到认可。

这无疑为罗氏正骨法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罗素兰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尤其的爱人的支持,这让她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不仅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

罗氏正骨法,从一个家族的技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百年历程,正是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未来,罗氏正骨需要继续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中医正骨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罗氏正骨,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应该走在前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罗氏正骨,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罗氏正骨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罗氏正骨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传承与创新的史诗,从罗有明到罗素兰,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未来,罗氏正骨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信源:光明网——“双桥老太太”嫡孙女、正骨专家...她用45年的时间演绎匠人精神)

0 阅读:60
揽星河的笔记

揽星河的笔记

踏上九天揽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