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孩子避开这3件事,或显内心自卑,家长需留意 自幼,我便对那些内心强大、自信满满的孩子抱有深深的羡慕。成为父母后,我更是致力于引导孩子向这一方向发展。 然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有时仍显得敏感和脆弱。例如,在班级准备六一节目时,若未能选入心仪的小组,她便会问我:“妈妈,我是不是跳舞很差?为什么选别人,不选我?”这让我开始怀疑:孩子究竟是内心自卑,还是仅仅能力尚未达到? 我明白,若只是能力暂时不足,一旦孩子补齐短板,自信心便会自然恢复。但若是内心自卑,则可能对孩子的未来性格和处事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内心自卑,还是能力不足呢? 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来看,若孩子不愿做以下3件事,可能暗示其内心自卑且敏感。 第一件事:回避社交 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愿融入人群?即便家长鼓励他们多社交,他们也常表现出抗拒和恐惧。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这只是孩子性格内向,或是年龄尚小,等长大些就会好转。但实际上,孩子回避社交,很可能与年龄无关,而是源于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不敢社交源于不自信,担心与人拉近距离后,身上的弱点会被看穿,从而令人失望。”这些孩子害怕自己的不足被他人发现,担心被贬低和嫌弃,因此选择回避社交。 若你家孩子也开始回避社交,或许需要留意是否自卑心在作祟。 第二件事:畏惧展示自我 邻居家的孩子即将开学,老师鼓励他竞选班委,但他却拼命摇头,坚决拒绝。即便家里人轮番劝说,他也未曾松口。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学校组织才艺表演,家长满怀期待地鼓励孩子参加,但他们却拼命拒绝;班级组织活动,家长希望他们能上台展示自己,但他们却躲在人群后,怎么劝都不肯。 许多家长可能认为这只是孩子害怕和紧张。但实际上,这些表现可能意味着孩子内心自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成为焦点,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他人审视和评价。 这些孩子在面对他人的关注时,情绪极易波动。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让他们内心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在事情过去很久后,还会反复回想,沉浸在受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因此,他们选择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以此获得一种“安全感”。 第三件事:拒绝尝试新事物 大部分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总有一些孩子害怕尝试。遇到需要改变的地方,他们会感到无比焦虑和恐惧。 例如,学校组织消防演习、户外拓展、参观学习等活动,大部分孩子会兴奋不已,但总有几个孩子会焦虑紧张,甚至不愿参加。 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自卑的表现。这些孩子害怕自己在活动中表现不佳,担心遇到未知的困难。他们总是过度担忧,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总是缩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从而错过了许多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内心自卑的孩子呢? 接下来,我将分享两个实用的方法: 方法一:可视化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化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和情绪。 对于自卑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可视化练习。例如,让孩子画一幅自己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画面,或者想象自己在一个充满自信、备受赞赏的场景中。 当孩子面临挑战或感到自卑时,鼓励他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之前所画或所想象的成功场景。这种可视化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在潜意识中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增强自信心。 比如,若孩子害怕数学考试,可以让他先想象自己在考场上轻松答题、取得高分,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画面。之后每当他为考试感到焦虑时,就回忆这个画面,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方法二:榜样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为了帮助自卑的孩子,我们可以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故事中的角色。 让孩子了解榜样是如何面对困难、克服自卑、取得成功的,并鼓励他们模仿榜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比如,若孩子因运动能力差而自卑,可以给他讲述某位运动员在初始阶段并不出色,但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故事。然后鼓励孩子像这位运动员一样,坚持训练,相信自己能够进步。 通过不断地模仿榜样,孩子能够逐渐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从而摆脱自卑,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