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农民抱个瓷瓶,来武汉文物商店出售,店经理大喜,却不动声色道:“600块,国家收购不坑人!”谁知同类瓷瓶竟卖出2.3亿! 1987年的武汉,秋雨绵绵,寒意渗人。武胜路上的武汉市文物商店里,人来人往,店内的古董琳琅满目,古色古香。李先生是这里的业务员,每天与各种古玩打交道,见多识广。 这天午后,一对衣着朴素的农民夫妇走进店里,手里提着个布包,看上去颇为沉重。李先生迎了上去,热情地询问:"这位先生,这位女士,欢迎光临我们文物商店。请问你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宝贝啊?"农民局促不安地说:"这个,我们也不太懂。就是前些日子在田里挖出来一个瓶子,听说城里有收古董的,就想来碰碰运气。"说着,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一个造型优美的青花瓷瓶映入眼帘。 李先生接过瓷瓶,仔细端详。这青花瓶高约40厘米,玲珑剔透,通体绘制青花纹饰,人物形象、山石花卉、云雾山水交相辉映。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在一旁的老师傅们也凑了过来,惊叹道:"老李,你看这青花,这人物,分明就是元代的风格啊!咱们这儿有几十年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元青花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中都是掩不住的激动。 但李先生没有表现出来,他转头问农民:"不知道二位想卖多少钱呢?"农民夫妇对视一眼,犹豫着说:"这个,我们也不太清楚行情。800块钱,您看着给吧。"李先生心中了然,这对夫妇恐怕并不知晓这件青花瓷的真正价值。800块,对于寻常人家而言或许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但与这瓷瓶的历史价值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李先生面带微笑地点点头,语气诚恳:"800块,这个价格很有诚意。不过您要知道,文物这种东西,是有国家规定的收购标准的。我们作为国营商店,既不能漫天要价,也不能贱卖国宝。依我看,这个瓷瓶,还得请我们文物鉴定组的专家过过眼。"农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李先生请来了几位店里的资深文物鉴定师,他们反复查看这件青花瓶,又翻阅了店里的图录和资料,越看越觉得这瓶子来历不凡。 "你们看,这青花发色,淡雅秀丽,又不失高古之气,完全就是元青花的审美趣味。""还有你瞧这器型,玲珑剔透,周身几乎找不出一点瑕疵,当时的制瓷工艺可见一斑哪。""最关键的,是这图案和纹饰,构图繁复而不失和谐,人物神态传神,山石花鸟栩栩如生,细节之处简直可圈可点。若不出我们所料,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四爱图'梅瓶了。这可是件稀世珍宝啊!" 李先生细细听着大家的讨论,心中的谜团逐渐揭开。他估算了一下,这么一件国宝,怎么也值个几十上百万吧。然而眼下,自己能给农民开价的,也就是800块的最高限价。他定了定神,对农民说:"二位,你们的瓷瓶,我们商店可以收购。按规定,最高价是每件800元。这已经是国家给文物收购的最高限价了。如果你们愿意,我们现在就可以办手续。" 农民犹豫了一下,喜悦溢于言表:"800块啊,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卖这么多!成,就这么办吧!" 两人签了文件,领了钱,美滋滋地离开了文物商店,丝毫没有意识到,刚刚发生的这桩交易,日后将在拍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先生虽然将这件梅瓶收入囊中,但他心里清楚,要查明它的真正身世,还得从考古发掘说起。 事实上,就在农民夫妇卖掉青花瓶的同一年,考古队正在对河南郢靖王墓进行发掘。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藩王陵寝,历经数百年沧桑,不少珍贵文物都埋藏其中。考古队凭借专业的知识判断和科学的方法,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打开了通往地宫的大门。当他们进入墓室,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殿内金碧辉煌,珍宝无数,而在郢靖王与王妃的棺椁之前,赫然摆放着两只青花梅瓶。 领队张教授走近一看,顿时心中一凛。这对梅瓶的造型、纹饰、青花质地,与他曾在武汉文物商店见过的那只何其相似!若不是现场还有一只作为参照,他简直要怀疑它们出自同一个窑口、同一个时期了。 "莫非真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张教授喃喃自语。他知道,这一次发掘注定载入史册了。经过专家们的鉴定,两件梅瓶的身份很快浮出水面。原来,它们都诞生于元代末期,是著名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是元代景德镇御窑厂的代表作,以其精美的工艺、高雅的品位、丰富的内涵,成为元青花瓷的典范。郢靖王墓中出土的这对梅瓶,正是元代匠人技艺的见证。 转眼间,人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2018年的一天,一则拍卖资讯引爆了古玩界。原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即将上拍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它与武汉文物商店和郢靖王墓中的藏品,出自同一时期、同一产地,堪称国宝级文物。 消息一出,举世轰动。各路藏家蜂拥而至,誓要一较高下。经过几番激烈竞价,这件梅瓶最终以2.3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苏富比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2.3亿的价格,与当年农民的800元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的慧眼,发现了孤芳自赏的瓷中奇葩?又是谁的好运,让稀世珍宝阴差阳错地落入凡夫俗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