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抗战中,八路军陈怀玉扮成菜农到日军厨房侦察时,一旁的伙夫看到陈后,不由惊愕万分。陈也一惊:糟了,他认识我!正当伙夫想要说话的时候,陈快步向前,凑了过去,抓住伙夫的手。 当时鬼子占领徐州,一路西进,湖西地区也沦陷了。为了保住陇海铁路这条命脉,鬼子在黄口车站附近的黄庙村设了个据点,就像一颗钉子扎进了当地百姓的心窝子。 并且鬼子们三天两头就下乡“扫荡”,搞得鸡犬不宁,百姓们叫苦连天,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抗战初期,敌强我弱,敌后战场更是危机四伏。日军铁蹄踏遍中华大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活跃在萧县一带的游击队,就像茫茫黑夜中的一点星火,微弱却顽强地燃烧着,给饱受欺压的百姓带来一丝希望。黄庙据点,这个日军用来控制陇海铁路的战略据点,也成了游击队眼中必须拔掉的钉子。 日军在黄庙据点驻扎了二十多人,配备一挺轻机枪。别看人不多,武器也不算重,但在抗战初期,这已经算得上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了。 日军依仗着武器优势,在黄庙村一带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着日军的欺压。起初,鬼子还装模作样地“抢”,后来干脆直接开单子,让村民们定期送物资,粮食、肉菜,啥都要。村民们本来就吃不饱饭,这简直是雪上加霜。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 几个胆大的年轻人找到游击队长李砥平,希望他能出兵收拾这帮鬼子。李砥平也是个狠角色,早就看这帮鬼子不顺眼了,当即决定要端掉黄庙据点。但游击队人少枪少,硬碰硬肯定不行,得想个“巧妙”的办法。 李砥平深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情报是制胜的关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派出了经验丰富的侦察员陈怀玉,潜入黄庙据点摸清敌情。 陈怀玉可不是个“小白”,1929年就参加革命了,地下工作经验丰富,是个“老司机”。 当时陈怀玉乔装打扮成菜农,利用送菜的机会混进了据点。他先是观察了据点外部情况:围墙高厚,碉堡坚固,火力点众多。这硬攻,绝对是送人头。 他进了厨房,意外碰到了黄庙村的张大叔。原来张大叔被鬼子抓来当伙夫。张大叔悄悄告诉陈怀玉,据点里一共21个鬼子,一挺轻机枪,中午都睡午觉,防备最松懈。这情报,简直是“及时雨”。 陈怀玉把打探到的情报汇报给李砥平。李砥平一听,计上心来。他决定趁鬼子午休,来个“闪电战”。兵贵神速,打他个措手不及。 作战计划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执行。李砥平挑选了4名精干战士,和陈怀玉组成5人小分队,全部配备短枪,准备潜入据点内部进行暗杀。其余队员则埋伏在据点外围,负责接应和堵截。 中午时分,陈怀玉5人再次化装成菜农,挑着菜篮子,来到了据点门口。菜篮子底下藏着短枪,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门口的哨兵例行检查,随便翻了翻,顺手拿了几根黄瓜啃了起来,就放他们进去了。 据点里静悄悄的,鬼子们果然都在午睡。陈怀玉5人迅速进入日军营房,缴获了他们的武器,然后对着睡梦中的鬼子就是一顿扫射。不到10分钟,21个鬼子被打死了20个,只有一个负伤逃跑了。这效率,简直是“神操作”。 那个逃跑的鬼子也没跑多远,就被外围的李砥平等人击毙。黄庙据点之战,游击队以零伤亡的代价,全歼了21名日军,缴获了18条步枪、手枪和轻机枪各一支。这场战斗,堪称抗战初期游击战的经典案例。 这场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日热情。游击队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很多年轻人纷纷慕名加入。游击队的队伍壮大了,战斗力也增强了。为了纪念这场战斗,当地政府后来还专门立了一块纪念碑。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在于战术的巧妙运用,更在于游击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正是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才使得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