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老人来到书籍旧货市场闲逛,突然,他被泛黄的册子吸引,翻开后立马惊呆了,这些都属于机密档案! 同年对王艾甫来说,这个秋天注定不平凡。他像往常一样,流连于旧货摊之间,淘换些老物件。突然,一摞泛黄的纸页,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 当时“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几个歪歪扭扭的字,映入眼帘。王艾甫心头一震,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他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800多个名字,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段英勇的故事,84封未寄出的阵亡通知书,更是像84颗未爆的炸弹,在他心中炸开。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不得了的东西。 三千块,摊主狮子大开口。要知道,在90年代的山西,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一个退休检察官来说,几乎是一年的工资。周围的人议论纷纷,觉得老王这是中了邪,花这么多钱买一堆废纸。 但王艾甫不为所动,他知道,这些纸页的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他二话不说,四处打电话筹钱,直到傍晚时分,才凑够了这笔巨款,将这摞沉甸甸的名册抱回了家。 要理解王艾甫的举动,还得从他的过去说起。出生于1941年,山西左权县,抗战的烽火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让他早早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18岁那年,他毅然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二十年的军旅生涯,生死离别的战友情,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退伍后,他回到山西,成为一名检察官,一干就是十几年。或许是因为职业习惯,也或许是因为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军人情结,他格外关注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随后每年清明,他都会去烈士陵园祭拜,表达自己的敬意。而这次,命运让他与这些无名英雄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时买回名册只是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这些泛黄的纸页,饱经沧桑,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些页面甚至已经残破不堪。 更棘手的是,84位烈士的信息残缺不全,有的只有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等信息缺失,如同一个巨大的拼图,缺失了关键的部分。 王艾甫戴上老花镜,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字一句地辨认、誊抄。他像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试图还原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他检察官的职业素养此时派上了用场,凭借多年的经验,对信息进行比对、核实,力求准确无误。他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翻阅地方志,甚至跑到档案馆查找档案,试图找到蛛丝马迹。 这项工作枯燥乏味,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多少个夜晚,他伏案工作到深夜,眼睛酸涩,腰背僵硬。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知道,自己是在与时间赛跑,是在为那些被遗忘的英雄正名。 整理完名册,王艾甫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寻亲之旅。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他带着那份沉甸甸的名册,走遍了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行程数千公里。 寻亲的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几十年过去了,很多地名已经更改,一些村庄甚至已经消失。他依靠名册上残缺不全的信息,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烈士的家属。 1996年到2005年,将近十年,王艾甫几乎一无所获。直到2005年的冬天,在一位热心记者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烈士郝载虎的家属。 几十年来,郝载虎的家人一直以为他失踪了,音讯全无。如今,终于等来了确切的消息,虽然是噩耗,但也算是一种解脱。郝载虎的儿子郝章群悲喜交加,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的最终归宿。 找到郝载虎的家属,给了王艾甫极大的鼓舞。他继续踏上寻亲之路。2006年,他通过网络媒体的帮助,找到了内蒙古籍烈士孙耀的家属。 然而,为孙耀申请烈士称号却遇到了阻碍。当地政府认为王艾甫手中的名册是旧文件,不符合规定。王艾甫据理力争,最终在太原民政局的帮助下,为孙耀获得了烈士称号。 随着媒体的报道,王艾甫的寻亲事迹逐渐被更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寻亲的队伍中来,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他的寻亲之路不再孤单。 这不仅是他个人寻亲之旅的终点,也是对历史的最好交代。他用自己的行动,为那些无名英雄树立了一座丰碑。 信息来源:王爱甫收藏的阵亡将士名册 王爱甫和烈士亲属 王艾甫的辽县抗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