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黑龙江巴彦县的一位普通老工人李玉安,带着一本编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

绮南爱历史 2024-11-25 19:36:58

1990年,黑龙江巴彦县的一位普通老工人李玉安,带着一本编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初中课本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指着文章中其中一个名字,说:“这就是我。”   老兵的身份却让全场震惊——他竟是“牺牲”了39年的战斗英雄!   如果不是为了帮助儿子参军,完成自己的心愿。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公开自己的身份。 39年来,他隐姓埋名务工,只说自己是个普通人。直到这一天,英雄的故事才浮出水面。 1950年,松骨峰,这座被白雪覆盖的小山,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2师335团的“炼狱”。 李玉安所在的中国志愿军某部112师335团1营3连奉命抢占松骨峰,配合截击战,配合兄弟部队痛歼逃敌。 他们面对的是拥有十几架飞机、几十门大炮、几十辆坦克的美军2师第九团,而自己手里只有步枪、手榴弹和机枪。 李玉安为3连副班长,当时他戴笠排长指挥作战。 他身先士卒,和战友们一起拼命还击。到了战斗最后,子弹打光了,刺刀也拼断了,剩下的就是白刃战。 李玉安连挑三名敌人,最后被一颗子弹击中胸口,重重倒下。 他以为自己就要牺牲在这里了。可他万万没想到,命运给他留了一线生机。 一位朝鲜人民军的司号员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把他背到附近一间民房,后被志愿军某部收容救治,几经辗转下回到祖国。 但此时,登记战斗伤亡名单时,李玉安被误列为牺牲。 魏巍根据这场战斗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不经意间把李玉安的名字写进了永恒的记忆。 1952年,李玉安复员回到家乡。他并没有向组织澄清身份,而是接受了安排,到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为什么不揭露身份,将自己的功劳讲给组织?在接受采访时,李玉安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我能活着就已经知足了,那一站仗,我的100多位战友都没了。” 在粮库的岗位上,李玉安一干就是近30年。他从普通工人做到检斤组组长,工作勤勤恳恳,拿过16次先进工作者的奖状。 生活中,他仍然保持军人的作风,严谨而简朴,从不占公家一分便宜。 人们眼中的李玉安,不过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甚至有些寡言少语。没人能想到,他是战斗英雄。 当李玉安的身份被揭开时,儿子已经完全懵了。他从小只知道父亲是个粮库工人,完全不知道他竟是战斗英雄。 李玉安的儿子李广忠回忆,上小学时曾读到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看到“李玉安”的名字时,曾跑回家问父亲是不是书里的人。 李玉安当即否定,只说是同名同姓的人。可在那一刹那,他转过身抹掉了眼泪。 消息传开后,《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竞相报道,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 李玉安被授予“无私奉献的好党员”“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 1990年,李玉安受邀访问朝鲜,重返松骨峰战场。朝鲜政府为他颁发了“一级国旗勋章”。 荣誉归荣誉,李玉安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他依然住在巴彦县的小屋里,穿着补了又补的旧衣服,过着朴素的生活。 一次出差北京,有人提议请他吃顿烤鸭。李玉安摆摆手:“吃顿烤鸭够一家人过好几天了,不用花这个钱。” 别人劝他换软卧车厢,他也拒绝,坚持坐硬座,为的就是自己不给国家添负担。 1997年,李玉安带着对战友们的思念离开了人世。离开前,他仍记挂着事情,留下遗嘱:“把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把修路的事做完。我死后,给魏巍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 李玉安的一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真正的英雄,从不为自己标榜。他用一颗平常心守护家园,也用实际行动延续了战场上的精神。 39年的隐姓埋名,不是为了隐瞒,而是为了让那些牺牲的战友“活着”。李玉安走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注定长存。 参考信源:我采访过的“活烈士”李玉安 解放军报

0 阅读:57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