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年,宋庆龄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当时,工作人员整理她的遗容时,发现她早已病入膏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形势紧张,特别是面临西方国家的广泛孤立。为此,中国领导层开始策划如何在国际上展示新中国的真实面貌,增强国际间的了解与合作。 1952年,宋庆龄基于她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广泛影响,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此举旨在强化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该杂志成为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通过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活风貌和创造力,对外塑造了中国的新形象。 宋庆龄,1893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受其父亲宋耀如影响,宋耀如不仅是孙中山的挚友也是革命活动的参与者。这一背景深深植入了宋庆龄对民主革命的认同。在父亲的熏陶下,她在年轻时便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为了进一步接受先进的教育,宋庆龄前往美国留学,在那里她的政治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她在美国通过撰写文章《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表达了对革命的支持与期待。此文不仅展示了她对民主理念的坚持,也反映了她对中国未来的希冀。 归国后,宋庆龄迅速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行列,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这一职位不仅使她能够深入参与国家大事,更让她与孙中山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化为深厚的伴侣关系,两人于1915年结婚。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继承其遗志,不遗余力地推广三民主义。 1925年后,宋庆龄在国内政治环境中的角色愈加凸显。她不仅继续捍卫孙中山的政治遗产,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如推动北伐战争、支持妇女权益及工人运动。 宋庆龄的政治影响力达到高峰,尤其是在她决定支持中国共产党后,她公开赞扬共产党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积极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并且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重申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她还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的物资和精神支持。 1948年初,随着国民党势力的逐渐衰弱,其领导层曾试图通过吸纳宋庆龄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影响力。1月1日,国民党提名宋庆龄为某政治委员会的主席,然而宋庆龄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她的拒绝反映了她对国民党政策的不认同以及她个人政治立场的坚持。 同年,随着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国民党内部盛传宋庆龄可能重返政坛的消息。然而,这一传闻很快被宋庆龄本人在1月10日发表的声明中否定。 声明中,宋庆龄明确表示,她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中,与政府职务无关,这进一步表明了她对当前政治形势的独立立场。 与此同时,共产党也在努力争取宋庆龄的支持。1949年1月19日,周恩来总理发电给宋庆龄,邀请她北上参加即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周恩来在电报中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深切尊重,并说明了已安排好的安全路线,希望宋庆龄能加入到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然而,由于健康原因,宋庆龄未能前往北京。 尽管未能亲自北上,宋庆龄的政治影响力仍显著。上海解放后,周恩来再次通过发送亲笔信的方式,表达对宋庆龄的关心,并再次邀请她参政议事。 这次,宋庆龄最终决定前往北京,她于8月28日抵达。此行不仅标志着宋庆龄与共产党合作的开始,也象征着她对过去的历史使命的继承与发扬。 1974年,中国政府为庆祝国庆,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尽管宋庆龄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欠佳,但她仍接受了邀请,希望能在此次活动中再见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当时身患重病,已鲜少公开露面。国宴当晚,周恩来虽然病态显明,但仍坚持完成了对宾客的祝酒词。在这次宴会上,宋庆龄未能与周恩来直接交谈,但她默默关注着这位老友的每一次出现,并珍藏了他的祝酒词,这成为了她最后的纪念。 在周恩来1976年逝世后,宋庆龄撰写了《怀念周总理》一文。她赞扬周恩来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共产主义者,更以其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革命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留下了她丰富的革命和政治遗产。 参考资料:刘智勇主编. 《中外著名政治家 成长故事》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