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脱逃三次,居然还能捞到“抗日名将”的名头,这事儿你敢信?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

鸿永文化历史 2024-11-25 22:04:22

临阵脱逃三次,居然还能捞到“抗日名将”的名头,这事儿你敢信?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将领不少,其中有的是真打仗,有的却是“混日子”。孙元良,这位长期占据高位的将军,靠“逃跑”也能活得风生水起。他从北伐开始一路跑到解放战争,最后跑去台湾养老,活到103岁。更离谱的是,他还被贴上了“抗日名将”的标签。可事实呢?他的逃跑不仅坑了部下,还让战场局势雪上加霜。为什么这样一个争议人物,能一路“跑”成名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有后台,关键时刻总有人保他 孙元良的逃跑“事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当时他驻守南昌,结果敌军夜袭,他扔下部队先跑了。这还不算完,撤退的命令也不听,导致南昌城失守,蒋介石气得直呼“耻辱之战”,差点把他毙了。可关键时刻,薛岳、刘峙这些同为黄埔派的人出面求情,说孙元良年轻、有才华,杀了太可惜。于是蒋介石心一软,不仅没杀,还送这货去日本“镀金”。等他回来后,不仅官复原职,还一路升到师长、军长。再加上他亲叔叔孙震在军中势力不小,这层“保护伞”更是牢不可破。你说,他要没这后台,早凉透了。 2. 他会“捡功劳”,把别人的战绩贴自己身上 孙元良最拿得出手的“贡献”,就是淞沪会战里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但这事儿细究起来,完全是部下谢晋元的功劳。当时,日军围攻四行仓库,谢晋元带着不到500人,硬是守了几天几夜,打出了国际影响力。孙元良呢?早跑了,压根没参与战斗指挥,可因为他是谢晋元的上司,就把这事儿算到了他头上。到了晚年,他还堂而皇之地接受采访,说自己“部署有方”。捡功劳这种事,他干得不少,比如独山战役、桂柳会战,日军早就要撤了,他“顺水推舟”上去打一仗,然后大吹特吹“我收复了失地”。这一套操作下来,孙元良的名声是越传越大,而真正流血牺牲的那些人,反倒成了背景板。 3. 他打仗“顺风不硬,逆风必跑”,却总能全身而退 孙元良的战场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顺风局还行,遇到硬仗就跑。南京保卫战时,他守雨花台阵地,日军攻势猛烈,部队死伤惨重。他先是执行了唐生智的“撤退”命令,导致阵地失守,南京城随即陷落。紧接着,他又化装成商人,单枪匹马跑到武汉,把部队全丢了。淮海战役更离谱,他的第十六兵团被解放军围在陈官庄,本来杜聿明还想组织突围,结果孙元良先跑了,连部下都不带。这人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打仗,而是跑路每次都能顺利逃生,还能保住官职。为什么?因为蒋介石需要他这种黄埔系的“嫡系”来维持军中平衡。 孙元良这个人,说他一点贡献没有也不公平,毕竟他手下的部队确实打过几场硬仗。但他的问题在于,真正的战功基本都来自部下,他自己却靠着跑得快、后台硬,一路爬到高位。说他是“抗日名将”,那是抬举;说他是“逃跑将军”,倒更贴切一点。至于他的历史评价,恐怕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功劳要认,但坑人的事,也不能装没看见。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