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去世,享年100岁 于古诗词的缘分,来自于给语文老师借的书《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那时候理解的比较粗浅,停留在背诵层面,特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一点好像确实如此,那时年少轻狂作了一些上不得台面的“诗” 现在的话,停留在吟诗这个水平了,不得志时,想到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得意时“轻舟已过万重山” 情浓时“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前两年有人推荐我看《掬水月在手》(片子名取挺好的),才慢慢开始了解叶先生,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概括:跟随命运的脚步,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绽放 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无杂质的人生起点,如那清淙欢快的涓涓细流。然后必要经历一段沉浮不定、渐趋纷杂的成长过程,如那遭受污染、浑浊不堪的河道。最终,总会回归于一个清净自在的人生终点,如那容纳百川而自成一体的汪洋大海。—陈果 先生生于1924年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当时有南北的战争,有军阀的混战,有袁世凯的称帝,有张勋的复辟,那时候的中国充满了战乱,各地方都有军阀和土匪。 父亲是北大外语系毕业的,从事航空翻译等事业 家里面长辈时不时朗诵古诗,带着她一起,六七岁时背诗,十二三岁时读诗,最喜欢的竟然是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的诗有些难懂,但早早的经历了,有战乱,有流离,有贫穷,有离别,有死伤,有痛苦,就特别容易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情绪 时不时写一点诗词表达自己的情绪 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二年级时遇到顾随,跟着学唐诗 后考入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继续深造,这些年的学习经历奠定了她扎实的文学基础 毕业不久结婚,在北京教书,后随丈夫和父亲退到了TW 随后在一个女子中学教书,分别在两个假期生下了大女儿和小女儿,后遭遇家庭变故,丈夫被关,后丢了工作,没了住处,寄住在亲戚家 ,带着女儿在走廊上打地铺,这段时间特别苦闷迷茫 没了写诗的兴致,但之前一直有写诗的习惯,那段时间,常在睡梦中梦到一些诗句(我前同事也常做梦梦到很多故事,希望把故事记录下来) 其中有“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 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还引用了不少李商隐的词句 李商隐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一生都是在幕府之中做书记,永远是离开家的,是漂泊四方的,先生的状态也是如此,与家人断了来往和书信,时常要和凄凉和寒冷还有孤独和寂寞对抗 这段岁月,依然不作诗但诗常从梦中来,生命中失去了太多,幸运的是还有诗相伴,尤其是李商隐的诗,时不时在脑海中浮现,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生从李商隐诗中的悲观绝望中走了出来 梦中有写荷花的诗,有梦见自己小名里面带着的“荷花”,这时已经不是完全的悲哀了,我要陪天上的明月看水中那不染尘土的荷花。所以,这已经是有一点转变了。 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在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在这里写了1.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这是叶嘉莹先生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英文著作。 2.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的深入研究。 3. 《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先生关于词学研究的著作。 4. 《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先生关于诗歌研究的著作。 5. 《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叶嘉莹2013年在温哥华李商隐讲座的整理稿,共六讲,从不同年龄阶段读李商隐诗歌的感受出发,结合李商隐的人生故事,讲述李商隐诗歌的心灵境界。 6. 《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词的故事及其美感特质。 7. 《北宋名家词选讲》:叶嘉莹先生对北宋时期名家词作的讲解。 自1979年开始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并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 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 叶嘉莹先生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 • 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以上,先生千古,最最触动我的还有一点是看先生讲诗词的视频,会在评论区看到,非在校生来学习等,就如先生说的,这辈子的挚爱诗词,写诗,写书,讲诗,吟诵诗词,最幸福的莫过于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的讲解而真的喜欢了诗,真的能够把诗传承下去,这种九万风的遥远、劳苦我是无所畏惧的,我愿意尽我的力量 我只是一个诗词爱好者,终身沉迷在诗词之中,我觉得诗词里面有那么美好的东西,我愿意把我所体会的美好的东西传达给大家。——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