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岁的老太太,死都不上户口,结果照片上穿的竟是和服——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多想几秒。 王玉兰,陕西丹凤县雷家洞村的一个普通老人,整整50年拒绝上户口,不管村干部劝得多热情,她都不松口。大家以为她是固执,结果她死前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穿着和服,竟是她——年轻时的模样。这事儿一爆出来,邻里乡亲都傻了眼,这才发现,原来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竟是一个战争遗孤,真正的日本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身份认同断裂她是谁,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清楚了。 王玉兰的日子,是从“水琦秀子”变成“王玉兰”开始的。她小时候随家人移民中国东北,身份从日本开拓团成员的侄女,转变成中国乡村的普通妇女。这种身份上的割裂,像是把人硬生生掰成了两半你说她是日本人吧,她在中国度过了一生;你说她是中国人吧,她又始终对故土念念不忘。这种“身份撕裂感”也许是她拒绝上户口的原因之一。她可能觉得一旦落户中国,就彻底和“水琦秀子”这个名字告别了。而这个名字,尽管是战争的影子,却也是她唯一能证明自己过去的东西。 2. 战争的阴影,让她对身份问题格外敏感。 王玉兰的人生,是被战争彻底毁掉的。1945年,日本战败,苏联红军一冲进东北,当年的日本开拓团成了弃子。她姑姑一家有钱,买了回国的船票,可她却被抛下了。接下来的日子,她不是在逃亡就是在流浪,生死不过一线之间。这事儿对她的影响有多大?从她后半生的行为就能看出来。她不愿意提起过往、不愿意上户口,甚至连自己的真实身份都瞒着身边人。说白了,这位老太太心里始终有一个隐隐约约的恐惧身份暴露了怎么办?会不会被嫌弃、排斥,甚至赶出村子?这种心态,放到任何一个战争遗孤身上,都不难理解。 3. 她对日本的情感复杂,但那并不是“归属感”。 2006年,她靠着DNA验证,终于被日本政府确认了身份,还回了一趟日本探亲。可是到了日本,她发现故土早已成了“他乡”。除了一个表姐,她在那里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既听不懂日语,也不适应日本的生活环境。相比之下,陕西的乡村生活虽然苦,但却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于是,仅仅两周,她就回来了。她的经历正好印证了一个事实身份和归属感是两回事。她是日本人没错,但她的“根”却扎在了中国。她不是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命运逼着走到了这一步。 王玉兰的一生,绕不开“战争”两个字。她是个受害者,被战争撕扯得粉碎,失去了家人、身份、语言和故乡。可另一方面,她也成了中日历史的一块“拼图”日本遗孤的悲剧、中国人接纳她的善良,以及她最终选择在中国落叶归根。这一切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无论怎么看,她的经历都值得深思,也值得被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