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的张连芳接到一项绝密任务。临行前,组织要求她拍下照片——那是为

绮南爱历史 2024-11-26 22:29:12

1964年,28岁的张连芳接到一项绝密任务。临行前,组织要求她拍下照片——那是为牺牲做准备的“遗照”。   她坦然微笑,毅然奔赴西北,驾驶飞机穿越核爆蘑菇云,采集数据,为祖国核试验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两度核爆采样,她身体受损,却无怨无悔。如今,这位“蓝天巾帼”将自己的战备包捐赠湖北革命军史馆,只为后人铭记那段光辉岁月。 张连芳,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时,她被推荐参加飞行员选拔,面对“蓝天”和“公派留学苏联”两个选项,她毅然选择了蓝天。 训练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第二代女飞行员,她和一群年轻女孩每天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飞行课目和模拟演练。 张连芳一次次地忍住恐惧,战胜自己。 1959年,她成为空军某部的一名优秀领航员。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计划进入倒计时,张连芳被选中,前往大西北执行绝密任务。 时间倒回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国际形势却风云诡谲。美国、苏联等核大国手握核武器,将新中国视为“威胁”。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曾扬言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面对核威胁,我国深感忧虑。 1955年,毛主席作出了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 毛主席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研制、实验核武器的任务,他说:“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于是,新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一场壮丽的追赶之旅。没有经验、没有技术,甚至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是从零开始打造。 他们用理想和信念托起了中国核武器的未来,他们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1960年,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和技术资料。然而,中国科学家没有被打倒。 尽管条件艰苦,进展却令人振奋。1964年6月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也让中国人挺起脊梁,不再受外界威胁。 1964年,当张连芳知道自己的神秘任务是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空中保障和进行空中采样时,她知道自己这一刻的使命有多重要。 而在正式执行空中采样任务前,根据组织要求,她和战友们拍下了一张特殊的照片。 大家虽然都没有说,但都明白这张照片背后的深意——“遗照”。 10月16日,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倒计时。张连芳戴着墨镜,耳朵塞着棉花,趴在临时的咱战壕里待命。 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她和飞行组人员驾驶飞机紧急升空,尽可能的贴近蘑菇云一圈一圈的盘旋上升。 几秒钟后,采样完成。但张连芳和战友们没有马上返回,而是为了保证任务完成的好,再次贴近蘑菇云采样。 任务结束后,张连芳因受核污染严重,身体出现一连串反应,为了让她安心休养,丈夫推迟了两次婚礼。 一年后,张连芳再次被派往西北,参与第二次“空爆”试验采样工作。 途中,飞机突然遭遇强气流,仪表盘上的指针乱跳。张连芳稳住心神,冷静操作,最终成功完成采样任务。 完成任务后,张连芳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是核辐射造成的后遗症,需要长期调养。但她却从不后悔。 退役后,张连芳将自己的从军途中使用过的战备包、日记本和那张“遗照”等物品捐赠给湖北革命军事馆。 张连芳用两次“蘑菇云”穿越,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她的勇气、牺牲和无私,成为了中国空军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的精神将永远在蓝天之上,熠熠生辉。

0 阅读:50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