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人民论坛杂志 2024-11-27 09:30:24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赓续文脉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山东聊城推动文化“两创”工作不断创新出彩

光明日报记者宋喜群赵秋丽李志臣

范制葫芦“八仙过海”,镂雕葫芦台灯,葫芦发簪、胸针、脖挂……这些实用美观、内涵丰富的葫芦文创再次闪耀全国舞台。近日,来自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的高端文创葫芦项目凭借其独特的创意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斩获“首届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最高奖项——创意典范奖。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聊城,在黄河文明和京杭运河文化双重滋养下成长,底蕴深厚、文脉绵长。近年来,聊城市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开启了赓续中华文脉、融汇古今的生动实践,文化“两创”工作不断创新出彩,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10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开幕。商景豪摄/光明图片

1.述往思来融汇古今

10月1日晚上7点,鼓点声响,灯光打亮,舞蹈《书简舞》为整场演出拉开序幕,舞姿古典优雅,处处透着传统文化之美。一舞跳罢,四方响起《论语》诵读声,光岳楼和中华水上古城四大街化作舞台,现场约3000名学生齐诵《论语》学而篇、为政篇,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今年正值光岳楼建成650周年,聊城围绕“两河之约·光岳天下”主题,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光岳楼的文化魅力。在“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行”活动中,来自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的160多名教师、研究生登上光岳楼,以青年视角诠释新时代光岳楼文化,让文化传承发展更具力量。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赋予聊城独特的气质。光岳楼作为著名历史建筑,不仅保留着初建时的文化气息,还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彰显了两河文化的时代内涵。”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王策说。

“新时代背景下,聊城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精心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赛事、文化活动和产业品牌,成功举办了‘我家门前有条河’等‘两河之约’系列活动以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活动。”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江涛说,精彩纷呈的“四季村晚”蓬勃开展,潮流与传统交织的“黄河大集”热闹红火,不仅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动起来”“火起来”,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作为黄河和大运河的唯一交汇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文化资源丰富、文物遗迹众多,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地处鲁、冀、豫三省交界处的聊城,是一座行走在典籍古迹中的城市。《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等中外著作中都有关于聊城的描述,武松景阳冈打虎、李逵大闹高唐州、老残海源阁借书等故事广为流传。聊城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境内400多处文物古迹点缀各处,它们都讲述着悠远时光的动人故事。

2.以文化人润泽生活

11月12日,夜幕降临,聊城莘县莘亭街道后高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的演出拉开帷幕,干了一天农活的村民王宾换上演出服,表演了说唱节目《美德健康新时代》,诙谐、明快的表演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不仅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越过越带劲,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王宾说。后高庙村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村”,从2017年开始,村子每逢传统节日都会组织文艺演出,并在节目中融入社会良风美俗和身边好人好事,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风气的形成。

后高庙村是莘县实施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一个剧场唱全县”的一个缩影,活动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只要有一块空地,能聚起观众观看,就是“一个剧场”。莘县文联主席邹海宏说:“只有精准匹配群众所需,精神食粮才能点对点高效供给。群众愿意听山东快书,我们就送山东快书;愿意听河南坠子,我们就送河南坠子;愿意提升广场舞水平,我们就组织上门培训。”

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让文化“两创”融入百姓生活?聊城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收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聊城答卷”。

文脉绵延,润物无声。在乡村、社区、学校、广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送文化”和“种文化”更好结合……聊城打造了一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示范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

11月15日傍晚,刚结束临清市的文化演出,聊城市京剧院的京剧艺术家李波又在期待着下一场演出。今年以来,聊城市京剧院演出了200余场节目,几乎每场他都在。“演出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喜欢京剧的观众,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李波说,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丰盈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聊城市围绕实现文化“两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创作出文学作品《马颊河十二月》、戏曲电影《孔繁森》、电影《回西藏》、电视剧《铁血将军》等精品力作,汇聚起建设现代化新聊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两创’的内核是向上、向善的力量,它会引导着社会发展,指引着人们前行。正如孔繁森精神一样,它是记录时代的精神坐标,会一直滋养着水城儿女的精神世界。”《回西藏》的主演宋洋说。

在聊城,文化“两创”正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更显现出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3.一路生花赋能乡村

11月10日,走进聊城冠县灵芝科技示范园,一排排一人多高的立体网格架上,金黄色的灵芝从格子里“探出脑袋”。“除了灵芝切片和孢子粉,这几年灵芝盆景越来越畅销。”种植大户王明瑞告诉记者,他经营着50座灵芝大棚,灵芝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吉祥福禄的美好寓意,更是药食同源的滋补上品,是中医药文化的结晶。冠县位于黄河故道,依托优越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灵芝特色产业,培育了众多灵芝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生产企业,不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冠县“乡村好青年”靖广龙创办公司,深入挖掘灵芝中医药文化内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推动灵芝产业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的全过程。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当地灵芝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的赋能效应正得到有力彰显。聊城积极拓展文旅营销路径,发力文旅品牌建设,多业态打造“两创”展示空间,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动能,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蹚出一条文化“两创”新路径。

“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古老的民谣里是聊城引以为豪的城市坐标。如今,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聊城新三宝”成为新时代农业大市产业发展的新名片。聊城深入挖掘“新三宝”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形成了以“新三宝”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和大健康产业。

11月初,山东推送的“东阿阿胶中医药健康旅游”入选第六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

“一池锦鲤,半里风华”是聊城高唐县发展锦鲤产业的真实写照。杨福贵,高唐锦鲤协会会长,一个因锦鲤而结缘高唐的东北人。当初,他一眼被当地浓厚的锦鲤文化所吸引,毅然留在高唐,走上锦鲤产业的发展之路。眺望高唐盛和鲤都印象园,杨福贵激动地说:“高唐锦鲤产业如今已经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鲤都印象园是聊城“农文旅”融合项目的代表,设有“研学区”“文创产品展销中心”“锦鲤电商基地”等,全方位展示了高唐锦鲤独特魅力,实现当地锦鲤产业由卖“鱼”到卖“文化”的转变,成为产业美、文化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现代渔业综合体。

而聊城阳谷县则不断挖掘和丰富景阳冈品牌背后的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引领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建设了酒道馆、陈年酒庄、工业遗产馆等14个文旅景点,形成了集文化传承、非遗体验、工业遗产、农耕文明、科普教育、研学实践为一体的具有景阳冈英雄文化特色的文旅综合项目。

“每逢节假日,来登山观景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到店里吃饭的顾客也成倍增加。”聊城东阿县“老杨家”农家乐老板李秀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国庆假期,聊城重点监测的23家景区和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其中接待量最多的便是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各地游客接踵而至,像李秀民这样的农家乐老板们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东阿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深度融合,串联9个沿黄村庄,开发乡村文旅和研学项目,着力打造东阿“沿黄九品、品品连乡”乡村振兴品牌,串珠成链打造黄河生态文化体验廊道。

明代诗人谢迁在《聊城怀古》中曾言:“聊城已非昔,高山勤仰止。”文化“两创”在聊城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展示着聊城的人文内涵,更诉说着聊城精彩的现在和可期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7日05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