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考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是气势恢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生发地和承载区。安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是安徽人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传家宝。
安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灿烂辉煌,是治家育人的重要宝典。家训立千秋,润物细无声。安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侧重以立规、劝导、感化的方式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合肥《包拯家训》寥寥数语,字字铿锵,形成了千古流芳的孝肃家风。东至县周馥以《家训六条》造就了一个书香六世的学术大家族,其子孙辈人才之广、教授之多,可办一所中等规模大学。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安徽传统家风家训特别重视农耕劳作与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关系。宣城绩溪《章氏家训》首言: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耕读传家”是安徽人民乐为传承的重要理念,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心怀江淮粮仓,科学种田1200多亩,祖孙三代50多年接力种好粮,被誉为安徽“麦王”。
安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向上向善,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庚续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宝库。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安徽传统家风家训饱含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才能行远,范仲淹世孙范苑声深沐于“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之祖训,为永久纪念抗日阵亡将士于1943年创办了“景忠中学”,现为“野寨中学”,2024年高考,有51名同学考取军校。厚德方能载物,歙县世医家族“张一帖”,代代躬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16字家训,真正做到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自古以来,“积财万金,不如薄技随身”就是安徽人立身信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江淮儿女成长发展和就业创业,如怀宁江镇江镇镇总共3万余人,有近2万人在全国各地专做馒头包子,在比亚迪、奇瑞、蔚来、雅迪、华为造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都活跃着心心在一技在一艺在一业的安徽人奋斗的身影。
安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涵育厚重,能为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历史借鉴。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安徽传统家风家训是民间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据,其中“以和为贵”“天下无讼”的影响最深最广。“和”这一文化精髓,已深深熔铸成安徽人的血脉基因。桐城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坦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著名的六尺巷,也因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一“让墙诗”而青史留名。近年来,桐城市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肥东《曾氏家训》直言: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也不应成为“诉讼大国”。此外,安徽传统家风家训能主动融入“王法”,成为解释贯彻落实国家律法必要补充。如滁州《江氏家训》告诫: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贵池《姚氏家训》要求“平时不得持刀斧入林”“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对现今生态保护都有质朴的借鉴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熔古铸今,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厚植新时代家风政风社风。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以传习传承传播为已任,通过“学”“立”“讲”“传”,加强对安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研究梳理阐释保护工作,加大对名人古墓、故居、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要把传统优秀家风家训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相结合,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要积极汲取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丰厚滋养,让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成为普遍共识与行动自觉,让优良家风点亮万家灯火,共同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池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