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福建,探险者们的发现引发了轰动——一座被称为孙悟空的古墓!更令人惊奇的是,墓穴中竟然找到了那根传奇的如意金箍棒!但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不过是传说中的角色,究竟如何会有他的墓葬存在呢? (信息来源:东方网《网上曝孙悟空与其兄通天大圣合葬墓 称建于元末》;百度百科《孙悟空兄弟合葬墓》) 福建顺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却因为一座神秘的“古墓”,突然火了。这事儿还得从顺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说起。 顺昌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简直就是猴子的天堂。 猿猴崇拜,也就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了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祖祖辈辈的顺昌人,对这些灵长类动物充满了敬畏,甚至将它们视为神灵,顶礼膜拜。 顺昌县,历史烟波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深藏着古老文化的遗迹。 这片土地上与闽越地区一脉相承的动植物崇拜传统相伴,孕育了一种对自然界生物的尊崇之心,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的依恋和敬意。 正如大自然的规律一样,这里也不例外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洗涤,汉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生活习俗如同季节更迭,经历了变迁。 即便如此,猿猴崇拜的习俗却在这片土地上坚韧地生根发芽,至今在乡间的角落里,仍能找到昔日敬奉猴神的神圣遗址,甚至曾有官方机构因管理这些祭祀活动而征税。 2005年,一次偶然的考古机会降临在顺昌县第二高峰——宝山石宝峰,省考古队在此展开了探索。 顺昌县博物馆的王益民馆长亦投身其中,他对这次考察充满期待,期望能为家乡的文化底蕴增添新的色彩。 宝山的自然环境令人陶醉,尽管山路崎岖,但队员们却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 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山水美景宛若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休息片刻,考古队跟随王益民的指引,探访了宝山寺遗址。宝山寺以其三进的石质结构和完好的外观立刻吸引了考察队员们的目光。 起初,这种建筑风格在福建和广东地区并不少见,但当队员们进入寺庙内部,他们被巨大梁架和石柱上的精细雕刻所震惊,那些记录着建造年份的铭文也诉说着历史的秘密。 专家们得出结论:这是一座来自元代的建筑,这个发现让王益民喜出望外,因为元代的建筑遗存极为稀少,宝山寺的价值不言而喻。 在宝山寺周边,考古队还发现了另一处遗迹,似乎是一座已经倾颓的建筑。 从遗迹规模和结构判断,它与宝山寺有着相似之处,可能同样源于元代,却因未知原因坍塌。 队伍继续前行,一座藏着秘密的石室逐渐显现。石室内,一只石猴雕塑目光锐利,背后两座石碑上刻着“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 此情此景,令考古队员们无不感到惊奇。难道此处是传说中的孙悟空安息之地? 但进一步研究石碑和其他建筑部件的铭文后,发现这座石室的建造时间竟比《西游记》成书的时间早了200多年,这无疑为历史学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在福建顺昌的深山之中,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几处古墓的踪迹,并且在挖掘过程中,一件令人瞩目的文物——一根貌似传说中的“如意金箍棒”现身。这一系列的发现,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学者王益民更是发表了一篇题为《探寻孙悟空故里:福建顺昌新证》的文章,他大胆推测孙悟空的原型可能就落户于顺昌。 他在文章中引述了元代杨景贤版《西游记》杂剧中有关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的篇章,并提出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前有可能到过顺昌进行取材,用这些作为他的理论依据。 但这一论断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不少专家指出,王益民的论证逻辑存在不少疑点,有待进一步商榷,他们认为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古墓中的“齐天大圣”是否就能等同于孙悟空; 其次,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是多重复杂的,不能简单地推断其出生地就在顺昌。 到底“孙悟空墓”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要想解开这个疑团,有必要从孙悟空形象的历史演进中寻求答案。孙悟空的故事最早可以从唐代的传说中找到踪迹,尽管当时并未出现“孙悟空”这一名字。 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名叫悟空的高僧,出身于北魏的皇室家族,他曾经跋山涉水前往西方求取佛经,并在归来后得到唐德宗御赐的“悟空”法号。 这位悟空高僧虽与传说的孙悟空不尽相同,但他西天取经的历程很可能为后来孙悟空形象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到了北宋时期,孙悟空的形象开始在壁画上现身,最初的形象已是一只猴子的模样。到了南宋,孙悟空的特征已大体定型。 在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里正式出现了“孙悟空”这一称呼,那时的孙悟空被称作“通天大圣”,还有一个大家庭。 顺昌宝山发现的“齐天大圣兄弟墓”的年代正与此相符。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出版业的繁荣,《西游记》流传的版本逐渐增多,孙悟空的名号也逐渐演变为“齐天大圣”。 鉴于顺昌地区历史上印刷业的繁荣,加上当地广泛流传着有关孙悟空的种种传说,专家们推测这座“孙悟空墓”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坟墓,而是一种象征性的墓冢,是当地民众向孙悟空表达喜爱和敬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