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6月底,朱老总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握着妻子的手对她说:“我这一辈子没

甜蜜游记 2024-11-27 21:56:10

1976年6月底,朱老总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握着妻子的手对她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就是没有吃饱过”,康克清答:“等你病好了,让你吃个够!”朱老总深知妻子是在安慰自己,“克清啊,我怕是等不到这一天喽。” 1885年,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土门镇的一个贫农家庭。四川特有的饮食文化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回锅肉的香气与泡菜的酸辣,是朱德对家乡最深切的思念。每当闲暇时分,他总会和身边人聊起家乡的美食,眼中闪烁着对故土的热爱。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养成了简单的饮食习惯。即便担任重要职务后,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从不追求特殊待遇。 1950年代初期,医生诊断朱德患有糖尿病。这个诊断结果,让他不得不与自己最爱的美食告别。 为了控制病情,医生对他的饮食进行了严格限制。每天的菜单都必须经过营养师精心搭配,曾经令他垂涎的家乡美味,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味道。 在这样的饮食限制下,朱德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充饥方式。他会把馒头切成薄片,放在暖气上烤干,随身携带这些干馒头片,在感到饥饿时食用。 有时候,当别人在享用回锅肉时,朱德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不会表现出任何不满,只是安静地吃着自己的保健餐。 在一次难得的机会中,廖承志来访。当时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廖承志提出想吃回锅肉,朱德立即支持这个提议。 这个小插曲透露出朱德内心对美食的向往。但作为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他始终严格遵医嘱,将个人健康置于享受之上。 每当亲朋来访,厨房会准备一些川味菜肴。朱德就坐在饭桌旁,看着他人享用美食,自己却只能继续吃着清淡的保健餐。 1972年春天,朱德来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视察工作。走在厂区的水泥路上,他的脚步虽然不如往日矫健,但精神依然矍铄。 他走进车间,细心观察每一个工人的工作状态。在高温炉前,他摸了摸工人的工作服,询问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老工人们看到朱德的到来,纷纷围上前诉说厂区的变化。朱德认真听着他们的发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面对年轻工人,朱德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详细询问他们的技术培训情况,鼓励他们要虚心向老师傅学习。 这次视察持续了整整一天,朱德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即便随行人员多次提醒他注意休息,他仍坚持完成全部视察任务。 1976年6月,已经91岁高龄的朱德仍然坚持工作。这一个月,他的日程安排得很满。 6月21日这天,朱德连续参加了多个重要会议。为了不耽误会议进程,他甚至放弃了午餐时间。 当天的最后一个会议结束后,朱德的身体已经明显透支。但他仍坚持听取了工作汇报,直到感到强烈的不适才被送往医院。 在病床上,朱德最关心的依然是工作。每当清醒时,他都会询问国家大事和相关工作进展。 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在重病期间,他仍惦记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 一生清廉的朱德,在病重期间还惦记着一件事。他反复叮嘱要把自己积攒的两万元作为党费上交。 这笔钱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存下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想着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康克清与朱德的相识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一起经历了革命的艰辛岁月。这份革命友情最终升华为坚贞的爱情,他们携手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程。 在朱德住院期间,康克清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病房里。每当朱德清醒时,她都会细心询问他的感受,照料他的一切需求。 除了照顾朱德的起居,康克清还要严格执行医嘱,监督他的饮食。看着朱德因病痛而日渐消瘦的身躯,康克清的心里十分心疼。 1976年7月初,朱德的病情急剧恶化。康克清抓住每一个和朱德说话的机会,希望能给他多一些温暖和安慰。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朱德经常和康克清回忆往事。他们谈起在井冈山的岁月,谈起解放战争的峥嵘,谈起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 朱德还常常提起他钟爱的兰花。从二十岁开始,他就对这种清雅的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保持到晚年。 每当说起兰花,朱德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年来,他在中南海的花房里精心培育了数千株兰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兰花先生"。 但最让朱德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味道。当听到康克清承诺要给他做回锅肉时,他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 6月底的一天,朱德握着康克清的手,轻声说出了那句让人心酸的话。他说这辈子没有遗憾,就是没能吃饱。 康克清强忍泪水,说等他病好了一定让他吃个够。朱德却摇摇头,说自己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1976年7月6日下午三点,朱德永远闭上了双眼。在他身后的床头柜上,还放着几片他常吃的干馒头。 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以其朴实无华的方式谢幕了。他的一生,既有革命家的壮烈,也有普通人的烟火气息。

0 阅读:996
评论列表
  • 2024-11-28 18:09

    你连总司令的出生年份都不知道,还发表文章,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