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宗室觉罗亲王郡王贝勒公爵衔名册》统计,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期间,清朝宗室的男人大约有1.4万人,可是其中有爵位的只有167个人。 其中包括1个摄政王,9个亲王,2个郡王,5个贝勒,3个贝子,其余全是低等爵位的。 算下来,清朝宗室有爵位的比例,也就1.2%左右。 而且这1个摄政王,9个亲王,2个郡王,还正好是清朝的12个铁帽子王。如果不是他们撑门面,清朝灭亡前夕,一个王爷都没有。 可能有人就觉得奇怪了,清朝皇帝的儿子不得封个王爷保底么,那么多代皇子皇孙传下来,怎么有爵位的就这么点人呢? 这就要说到清朝特殊的爵位制度了。 清朝的爵位制度有两大特色,第一是降等袭爵,第二是考封。这两种方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宗室有爵位的人数。 先来看看降等袭爵。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皇帝的儿子,除了太子之外都是亲王,亲王去世之后,继承人依然继承亲王爵位,世世代代不降级。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而在清朝,皇帝的儿子不一定能封亲王,例如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里有最高只封辅国公,康熙的儿子里也有最高只封到贝勒的。 而且就算封了亲王,这个亲王去世之后,继承人就只能降一级去继承郡王爵位了,郡王去世之后,继承人又降一级继承贝勒爵位,每传一代,爵位就要降一级。 这就叫做降等袭爵。 除了清朝皇帝钦点的12家铁帽子王之外,其余皇子皇孙们的爵位,全都要降等袭爵。 这就保证了清朝高等级别的宗室爵位,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到了清末,连着3代皇帝绝嗣,之前那些皇帝的子孙们的爵位也都降成低等爵位了,所以除了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居然一个王爷都没有。 降等袭爵说的是继承人,那么没能继承爵位的儿子怎么办呢? 这就要说到清朝爵位的第二个特色了:考封。 在明朝,亲王的继承人继承亲王爵位,而继承人之外的儿子,则都会在10岁那年被封为郡王。 可以说,只要有个好爹,爵位就稳了。 可是清朝不一样。 以亲王为例,普通的亲王去世之后,继承人降等袭爵郡王爵位,当然这一般是嫡长子。 而亲王其余的儿子,就要到20岁那年获得“推封”,嫡福晋生的儿子理论上能获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侧福晋生的儿子理论上是“二等镇国将军”,其余妾室的儿子,则理论上是“三等辅国将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因为他们想要获得理论上的爵位的话,还得先通过宗人府的考试。 考试的内容有翻译、马箭、步箭3项,考试结果分为优、平、劣三个等级。 考试成绩要3项全优,才能获得理论上应得的爵位。 如果考了2个优,1个平,爵位要在理论应得的基础上降一级。 考了1个优,2个平,则要降两级。 考了3个平,或者是1优1平1劣,降三级。 而剩下的成绩,则一个爵位都没有,直接成闲散宗室了。 其他郡王、贝勒、贝子等人的儿子,也有类似的爵位标准,通过考试获得。 总而言之,清朝除了指定继承人之外,其余宗室想要获得爵位,都得去考试。 考试的标准相当严苛,有些宗室考了一辈子,都没考出一个爵位来。 这也是为什么清末宗室有1.4万个男性,却只有167人有爵位,其余都是闲散宗室。 他们都是考试不及格的啊。 清朝严苛的爵位制度,也极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毕竟,供养一群闲散宗室,总归比供养一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们轻松多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