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这些钱,我要儿子,你把儿子还给我!”1984年,越战老兵董贵生刚进家门,就被一个中年妇女举着菜刀追了出来,董贵生还没来得及躲避,只听“咣”地一声,妇女哭晕了过去。 那是1984年4月30日凌晨,对越自卫反击战者阴山战役正式打响,战斗打响前,董贵生和战友们达成了一个默契地约定:如果谁牺牲了,幸存的战友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好爸妈。 为了攻占越军苦心经营5年多的者阴山十号高地,中国解放军第11军第31师93团与92团2营、2连,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战斗初期,由于越军的疯狂抵抗和十号高地前布满了各种型号的地雷、高桩铁丝网和四道低桩铁丝网,我军损失惨重,前进的非常困难。 就在这时,2连1班的9名战士主动请缨,要求承担最后的主攻任务,誓要为炮兵开辟道路。 当9名战士来到敌人最后的防御工事前时,周林不幸踩中地雷,当场壮烈牺牲,其余8名战士则忍着悲痛,继续匍匐前进,为了阻止1班的突击,敌人朝他们猛烈开火。 强大的火力让8名战士无法前进一步,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8名战士心急如焚,为了不贻误战机,他们决定冒着敌人的枪炮冲锋,由于地势狭窄,又没有任何遮挡物,年仅19岁的杨模山、蒲兴明、杨通海三名战士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 杨模山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管我们,继续冲锋。” 来不及擦干泪水,其余5名战士三步并作两步把手榴弹扔进了敌人的防御工事,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敌人的最后据点被拔除了。 战后,身为班长的董贵生和另外两名战士接到了组织上交给他的新任务: 给62位烈士的家庭送“烈士通知书”。 董贵生本以为这个任务会很快做完,没想到却因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1984年11月,董贵生先来到了成都郫都区唐昌镇杨模山烈士的家中,当时杨模山的爸妈正在割猪草,满心悲痛的董贵生不知如何开口,只得高声喊了一句:“感谢您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儿子!” 杨模山的父母当时没反应过来,董贵生只得又喊了两遍,随着杨模山父亲的一声大哭,杨母才终于明白过来,儿子杨模山在战场上回不来了! 极度的悲伤让杨母王述清一下子失去了理智,见董贵生正要掏抚恤金和烈士阵亡通知书,她一下子拿菜刀追了出来…… 这件事让董贵生大受触动,在杨母苏醒后,董贵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爸、妈,你们别难过,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将来我为你们养老送终!” 此后,从云南到四川再到陕西,62位烈士的家里,类似的场景上演了62次,董贵生也跪了62次。 对战友父母的承诺,董贵生绝不是说说而已,自1985年退伍后,他当过送货工,做过小买卖,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没有忘记照顾烈士的父母,没有忘记为牺牲的战友尽孝。 1999年,为了更好地纪念战友和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董贵生创办了一个农家乐,取名——“听涛园老兵俱乐部”。 在这里,他不仅为阵亡的战友专门开设了一间灵堂,还每天奏军歌,吹军号,行军礼,守望着当年牺牲的战友们,20多年来从未间断。 为了节省开支,董贵生既是老板,也是厨师,也是勤杂工,有人劝他不要那么累,可以雇几个人干嘛, 董贵生直摇头:“一个厨师少说要开两千工资,我哪有那么多钱哦!” 这些年来,董贵生将大部分的经营所得和积蓄都孝敬烈士的父母了。 每逢春节、建军节、重阳节等节日,董贵生都会提前将老人们接到农家乐住上一段时间,并将他们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从2009年起,董贵生又开始分批次带烈士的父母们在清明时节,去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带他们去看看儿子的长眠之地。 来往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承担的,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董贵生也不屑于解释,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感恩我的部队培养了我,要感恩我的战友,在战场上帮我挡子弹,最感恩的是这些烈士的父母,他们养了一个好儿子。” 董贵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在战场上,更在平凡的生活里。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些情,比血还浓,比山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