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都不打算准备欢迎仪式,而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愤怒地质问道:“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72年的春天,沈阳军区迎来了一位新的副司令员。这位新任副司令员的到来,不仅引起了军区上下的关注,更让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倍感欣慰。 在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和杨勇曾在刘伯承、邓小平统帅的大军中并肩作战。那时的杨勇担任纵队司令,而陈锡联则是兵团司令,两人配合默契,战功赫赫。 在渡江战役中,杨勇和陈锡联的部队一起攻克了华东地区的重要据点。随后的浙赣战役中,两人又带领部队迂回包抄,成功解放了大西南地区。 长期的战斗生活让两位将领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战场上,他们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共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作战任务。 建国后,两人的事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因为在战争年代的突出贡献,杨勇和陈锡联双双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这是对他们革命功勋的最高褒奖。 随后的岁月里,两位将军分别在不同的军区担任司令员职务。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联系,互相关心对方的工作和生活。 1972年,一纸调令让两位老战友再次相聚。此时的杨勇刚刚官复原职,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对于这个任命,陈锡联格外重视。 当得知杨勇即将到任的消息后,陈锡联立即召集军区领导班子开会。在会上,他特别强调了杨勇的革命资历和工作能力,要求全体人员要给予杨勇副司令员足够的尊重。 这种重视不仅仅源于他们的私交,更是基于对杨勇能力的认可。在革命战争年代,杨勇曾多次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 陈锡联深知,尽管职务上杨勇是副司令员,但他的经验和能力足以担当重任。因此,陈锡联决定打破常规,让杨勇全面参与军区的重要军事决策。 这种知遇之恩,杨勇没有辜负。到任后,他立即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陈锡联的信任没有错付。 在1972年之前,杨勇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岁月。当杨勇重获任命、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消息传来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陈锡联深知杨勇的才能和经验,因此在军区领导班子会议上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求军区所有重要的军事决策,都必须先请示杨勇。 这个决定打破了常规的指挥体系。通常情况下,副司令员主要是协助司令员工作,但陈锡联给予了杨勇更大的决策权。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尤为重要。杨勇的到任,正是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指挥能力。 军区的一些干部最初对这位带着"副"字的司令员并不重视。他们甚至认为不需要特别准备欢迎仪式。 然而,陈锡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在一次会议上,他严肃地质问相关人员:"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杨勇在革命战争年代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曾多次指挥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更重要的是,杨勇对军事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善于分析形势,制定有效的作战方案。 陈锡联的特别交代很快传遍了整个军区。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位新任副司令员绝非等闲之辈。 在国际形势紧张的背景下,杨勇的到任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的经验和能力,正是东北军区所需要的。他不仅熟悉军事事务,还对边防工作有着深入的研究。 军区的干部们渐渐明白了陈锡联的用意。一个军队主官的价值,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在于实际的能力。 在陈锡联的支持下,杨勇很快就接手了军区的重要军事工作。他的到来,为东北军区注入了新的力量。 杨勇到任后立即投入到边境线的实地考察工作中。在短短20天内,他带领一支小分队完成了三四千公里的边境巡查任务。 这次考察的路线异常艰苦,途经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尽管年事已高,杨勇仍坚持亲自驾驶吉普车,深入一线。 在珍宝岛前线,他与基层战士同吃同住,亲自趴在战壕上观察敌情。 为了更好地了解前线情况,杨勇经常在江边留宿。战士们看到老首长腿脚不便,用树枝给他削了一根拐杖。 通过实地考察,杨勇对东北边境的地形地貌有了深入了解。这些一手资料,为他后来制定防御作战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强度的工作让杨勇的身体不堪重负。一次执行任务后,他因高烧住院,但在康复后又立即投入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杨勇完成了东北地区的防御作战部署。这份方案得到了军区领导的高度认可。 杨勇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让所有人对这位副司令员刮目相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陈锡联的信任没有错付。 然而,就在工作刚有起色的时候,杨勇接到了新的调令。上级决定调他前往新疆工作。 面对新的任命,杨勇没有任何怨言。从东北到西北,他依然保持着那份革命军人的本色。 在新的岗位上,杨勇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 多年后,人们谈起杨勇在东北的短暂工作经历,都对他的表现赞赏有加。
陈司令情商高,政治敏感度更高!杨司令肯定会高升,陈司令一眼即明白中央的安排
开玩笑,军中有不认识“三杨”的嘛???!!!
杨勇也是兵团司令
不懂就不要乱发表
神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