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越长大越难心动? 不是越长大越难心动,而是当一个人越是弱小无助的时候,给予他滋养,陪伴他的成长,所需要的成本就越低。 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会将那个亲自喂奶的女人,视为自己终生的母亲。当这个孩子长大了,任何人的任何恩情,都难以撼动这位母亲的地位。因为她是在你最无助脆弱的时候,将你的生命养活的人。 一个三岁的幼童,会将陪伴自己的那个男人视为自己的父亲。桌子上的奶瓶拿不到,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手。楼梯的台阶上不去,这个抱起自己的男人就是自己的脚。此时此刻,这个男人,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是手与脚的延伸,只要自己有任何的需要,他都会无条件地满足本就弱小的自己。 当孩子继续长大,这些幼年期的恩情自然无法满足让人心动了。想要走入这个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成本自然就越多了。 饿了,我自己就可以在冰箱里找吃的,我已经不要你亲自给我喂奶了。亲自喂奶的恩情,自然无法打动我了。 走在大街上,我也不需要任何人抱了,因为我自己就会走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想抱着我走路,我只会将这种行为视为一种控制。 同样的,一个人的精神系统,也是类似的道理。 在生命的初期,任何人都是一张白纸。 此时,任何事物的第一次出场,都会变成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所有的第一次,将成为组建精神世界的底层代码,成为他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口渴时,喝的第一口可乐。 十五岁时那个女孩儿,将会成为人生中的惊鸿一瞥,变成生命中永远难以忘怀的白月光。 小时候,路边摊卖的老冰棍,即便配方再简单,到了30岁照样爱吃。 你看那一批爱跳广场舞的老人,不是老年人爱上跳广场舞了,而是年轻时爱跳广场舞的那群人变老了。 想要教这群老年人玩年轻人最喜欢的电脑游戏? 对不起,不可能。 现在的电脑游戏就算再高级,老年人陈旧的大脑已经对于这些新鲜事物不兼容。因为从小滋养他们的娱乐活动,就是这些年轻人觉得充满土味的广场舞。 面对这些,内在和外在早已完成【双重自洽】的成年人, 想要低成本地打动他们, 唯一的办法,就是当他们重新回到婴儿期的处境时,重新入局下注 出国工作的子女,留着空巢老人在国内孤独等死,只留下护理在身边陪伴着他们。 作为阅尽千帆的老人,应该是很难对他人再次心动了吧。 但就在这临终之际,他们可以将遗产,选择留给日夜陪伴自己的护工和护理。 此时的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幼儿期那无助的时刻, 躺在床上想要翻动身体,需要人帮助。内急了想要上厕所,也需要人搀扶。 此时此刻, 陪伴在他身边的护理,便重新唤起了他们幼年期的感受,再一次担当了他们父亲母亲的滋养角色。 这些护工护理,便再一次成为了维系老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精神世界里,也有类似的道理,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抑郁症患者,会在心理咨询咨询室内,对自己的异性心理咨询师,产生类似于爱情的心动感,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原有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故障, 在咨询室内,他们需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打碎了之后进行再一次的重组, 而这,就相当于,他们让自己的心灵回到幼儿期,再重新养育一遍, 而此时的心理咨询师, 便成为了构建他们心灵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不是越长大越难心动,而是别人早已完成了自我的进化,而你没有成为他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候,任何低成本的入局,都只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多余。 所以说, 想要让一只成熟且高傲的千里马对你心动,要么给他一双翅膀,让他进化成天马, 要么,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就认真养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