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自朱棣迁都北京后,皇帝祭祀天地仪式都在天坛祈年殿内举行。到了嘉靖皇帝时,进行了重大改革,新建了祭地的场所,即现在的北京地坛。因为嘉靖认为按照古代礼仪,地坛应该在城北的室外,祭坛为方形,祭祀的神祇为地神(皇地祇神),祭祀的时间是每年的夏至,因为这一天白昼最长而黑夜最短,属于“阳气至极,阴气始至”的一天,故选这一天祭祀属于阴性的皇地祇神。祭祀的目的是企盼在帝王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嘉靖皇帝要求将祭地的仪式从祈年殿内搬出到室外,重新找吉地建造一个专门的祭地场所,由此,便产生了如今的北京地坛。
地坛是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主体建筑是天泽坛,位于今北京地坛公园内,坛分两层(偶数 属阴),虽不高大,却利用象征的手法在一系列建筑上表达了古代“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和“天青地黄”等大地的“方、阴、黄”属性和特征,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和阳数形成鲜明对比。
地坛模型
地坛皇地祇神殿
方泽坛
方泽坛
方泽坛
自嘉靖皇帝始,明清的皇帝祭祀天地时,就分别在天坛和地坛举行。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