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中国开店!”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在海外开设了超过2000家门店,年销量

事友看过 2024-11-29 16:39:29

“不在中国开店!”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在海外开设了超过2000家门店,年销量惊人,年营收更是高达203亿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信源:艾问人物2020-10-29《熊猫快餐程正昌:我就是只赚外国人的钱》 谁会想到,一家卖着“陈皮鸡”和“左宗棠鸡”的中餐馆,居然能做到年入203亿,在全球拥有超过2000家分店?这可不是段子,而是中式快餐界扛把子——熊猫快餐的真实战绩。 这个发迹于美国加州的快餐业新贵,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稳坐国际中式快餐的头把交椅。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它始终未曾踏足中国市场。究竟是什么策略藏于这神秘的迷局中呢?今天,让我们揭开熊猫快餐背后的崛起之谜,探索这碗带有美国风味的中餐如何征服世界。 国内的快餐界竞争激烈,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和麻辣烫,都是久经沙场的强者。而在国际市场,中餐要实现出海的梦想,可谓难于上青天。 但熊猫快餐却是个例外,不仅在美国47个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是将版图拓展至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些辉煌成就背后,是什么让它拥有如此神奇的竞争力呢?故事的起点,始于一位名为程正昌的扬州男子。 这位才子学术上的佼佼者,拥有数学硕士学位,并与一位电子工程博士蒋佩琪结为连理。 在70年代,程正昌在美国加州开设了一家中餐厅,命名为“聚丰园”。 试图借由当时大热的熊猫形象来吸引客流,然而事与愿违,餐馆并没有如预期般火爆。 问题不在于竞争,而是当时的美国中餐馆多如恒河沙数,聚丰园的广东菜系并未能脱颖而出,最终淹没在了茫茫餐饮界,程正昌绝不是束手无策的人。 他开始深入了解美国人的饮食偏好,发现他们偏爱酸甜口感,对快餐更是情有独钟。 于是,中餐的西化改造就此拉开序幕,程正昌调配出口感适中的酸甜菜肴,同时在市场宣传上大打“中国风”牌,激起了美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浓厚兴趣。 他摒弃了传统中餐耗时的烹饪方式,转而采用西式快餐的炸煎技巧,效率大幅度提升。 更进一步,他将餐馆更名为“熊猫快餐”,装饰也改为熊猫主题,顺势搭上了当时在美国大受欢迎的熊猫“星星”和“玲玲”的顺风车。 这一系列的策略调整,终于让熊猫快餐得以起死回生,连锁店也逐渐增加。 到了1983年,程正昌的夫人蒋佩琪辞去了她高薪的工程师职位,投身于熊猫快餐的事业。 这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女士,并非来此享清福,她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运用到餐饮管理中。 无论是库存管理、食材采购,还是收银系统,她都引入了数据分析法。 这种在当时看来颇具前瞻性的管理方式,在今日看来便是大数据的运用,而熊猫快餐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驾轻就熟。 蒋佩琪就职后,着手打造了一套全新的标准菜谱卡,要求厨师们需对每道菜的食材配比精确到克。 此举激起了厨师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烹饪是一门艺术,随心所欲才能成就佳肴,如今却仿佛让他们面临失业的边缘。 但蒋佩琪的意图恰恰是让厨师“失业”,她追求的是一种流水线式的烹饪方法,使得任何人都能制作出味道无异的佳肴。 这不正是中央厨房和预制菜概念的初现端倪吗!实践证明,蒋佩琪推行的这套管理体系功效显著,食物投诉减少了,人工费用降低了,工作效率提升了。 在她的操盘下,熊猫快餐于北美激烈的中餐市场中脱颖而出,开启了一场“降维打击”的战役。 熊猫快餐至今仍然坚守直营模式,拒绝加盟。程正昌解释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家分店提供的食物和服务水准一致,让顾客感受到那份久违的熟悉感。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熊猫快餐至今未曾踏足中国市场。 这背后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程正昌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毕竟国内的快餐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熊猫快餐的“美式中餐”风味能否在国内立足尚未可知。 与其冒险回国参与竞争,不如在海外市场稳扎稳打,进一步拓展版图。熊猫快餐的成功,不单是赶上了时代的顺风车,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经典案例。 它的“本土化战略”巧妙地迎合了美国人的口味及消费心理。通过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运作,不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其直营模式和市场战略的选择也显露出其独到的战略眼光。 正如文中提到的那家汽车维修企业,推出的“次晨达”产品同样体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它瞄准了客户的需求痛点,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且经济的修车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 从熊猫快餐的成长历程我们得以见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断创新方能立足。 无论是产品、模式还是管理上的创新,均是企业生存和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持续拥抱创新,方能在市场的战争中稳固地位,获得最终的胜利。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