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乾隆请示母亲,是否与雍正合葬。不料,太后却淡淡地说:"不必。"乾隆一听,有些吃惊,但还是为母重建了陵寝。谁也想不到,陵寝建好后,老太后41年后才下葬。 在康熙四十八年,一位年仅十三岁的满族女孩被选入雍亲王府。这位女孩就是后来被称为"大清最有福气的皇太后"的钮钴禄氏,她来自一个普通的满族家庭。 据清代《玉牒》记载,她的祖父是一位白丁,父亲虽然当过官,但也只是一个四品的闲职。这样的家世在当时的满族贵族圈子里并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寒门。 刚入王府时,钮钴禄氏只是一名负责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的粗使丫头。在当时的等级森严的王府中,这样的身份处于最底层。 六年的时光悄然流逝,这位粗使丫头在雍亲王府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直到康熙五十年,十九岁的钮钴禄氏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三十三岁的雍亲王胤禛看中。 这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钮钴禄氏的命运。不久后,她生下了雍亲王的第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然而,在当时的清朝宗室,门第观念极其深重。即使生下了皇子,钮钴禄氏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仅仅从粗使丫头变成了通房丫头。 转机出现在弘历十二岁那年。在一次觐见中,年迈的康熙皇帝见到了聪慧伶俐的弘历,当场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之情。 这次见面后,康熙专门召见了钮钴禄氏。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当时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老皇帝仔细端详着这位儿媳的面相,最后赞叹道"果是有福之人"。 康熙的这句话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作为一个在位六十一年的帝王,他善于观人识人。从钮钴禄氏方面大耳、骨骼粗壮的相貌特征中,康熙看出了她的福相。 康熙的预言最终应验。雍正即位后,钮钴禄氏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被封为熹妃,后又晋升为熹贵妃。而在雍正驾崩后,她的儿子弘历继承大统,她也以四十三岁的年龄登上了皇太后的位置。 雍正十三年,年仅五十三岁的雍正皇帝突然驾崩。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紧急情况下,二十四岁的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 新帝登基后,钮钴禄氏被尊为崇庆皇太后。面对母亲是否与先帝合葬的请示,这位四十三岁的太后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不必。"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后妃能与帝王合葬是莫大的荣耀,更何况是一国太后。 从钮钴禄氏在雍正朝的处境,或许能找到她拒绝合葬的原因。在雍正在位期间,钮钴禄氏虽然被封为熹妃后又晋升为熹贵妃,但始终未能得到雍正的宠爱。 在雍正十三年的统治期间,关于钮钴禄氏的记载寥寥无几。这位生母在后宫中保持着极低的存在感,几乎从未参与任何后宫事务。 即便是在儿子弘历被立为太子后,钮钴禄氏依然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出身,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她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 乾隆随即下令在泰陵东侧为母亲修建独立的陵寝,这就是后来的泰东陵。 泰东陵的规格和用料都不逊色于帝陵,选址也经过精心考虑,既保持了与泰陵的距离,又彰显了崇庆太后的尊贵地位。 拒绝与雍正合葬的决定,展现了钮钴禄氏的独立意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能够决定自己的葬身之所,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自主权的体现。 乾隆六年,泰东陵建成。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座陵寝要等待四十一年后才迎来它的主人。在这期间,钮钴禄氏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在成为崇庆太后后的四十三年里,钮钴禄氏过上了前所未有的自在生活。 乾隆对母亲的孝顺在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他不仅在物质上"以天下养",更在生活上处处为母亲着想。 钮钴禄氏天生体魄强健,特别喜欢出行游玩。乾隆每次出巡,都会特意安排母亲同行,为她打造了一个充实而活跃的晚年生活。 历史记载显示,在乾隆的陪伴下,崇庆太后三次游览五台山,四次南巡江南,几乎年年都去避暑山庄消夏。这些行程对于一般的老年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对她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八十五岁高龄时,崇庆太后还登上了泰山之巅。 乾隆为此特意写下诗句:"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儿微白头"。这首诗生动记录了当时八十五岁的母亲身体硬朗,反倒是六十六岁的儿子已经白发苍苍的情景。 崇庆太后的长寿不仅仅是个人福分,更给清朝皇室带来了深远影响。在她之前,从努尔哈赤到雍正的满清统治者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 这种长寿的基因通过钮钴禄氏传给了乾隆。乾隆最终活到了八十九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从一个普通的满族女子,到一国之母,钮钴禄氏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在四十三岁成为太后,又享受了四十三年的太后生活,最终在八十六岁时寿终正寝。
还太子,太外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