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蒋介石绝不可能去的地方就是革命圣地延安,但其实他真的去过。就是这一生中

鲸鱼铲史官 2024-12-01 20:12:09

很多人以为蒋介石绝不可能去的地方就是革命圣地延安,但其实他真的去过。

就是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延安之行,蒋介石走进毛泽东旧居,大受打击后仓皇而逃,此后节节败退,毛泽东说他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句话其实意味深长,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1947年,在心腹爱将胡宗南攻占延安后,蒋介石也以占领者的姿态来到这里。

8月7日,“美龄号”专机落地,简易机场内顿时尘土飞扬,蒋介石面带笑容携夫人出场,我们不知道此刻在他心里,究竟是这“胜利者”所带来的虚荣感更强烈,还是彭德怀部攻击榆林所带来的不安感更强烈呢?

当天下午,蒋介石就榆林战场对胡宗南下达了指示:今后陕北作战,不必再强调稳扎稳打,要急进猛打,弥补以前作战显露出的缺陷。

他还强调:“陕北为主要战场,为匪之首脑所在,如不肃清,后患无穷。本令7月底彻底肃清,现在决定延长一个月,8月底定须肃清。”

是夜,胡宗南为这位领导安排了延安最好的边区外交宾馆下榻,配以事先用飞机运抵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山珍海味及厨师等。

第二天一早,蒋介石在大群随从们荷枪实弹的保护下,开始对延安城里各处的视察。

走过农田、屋舍,蒋介石看得很仔细,他心里似乎有很多疑问,但却没人能给他答案——他提出的许多问题令胡宗南瞠目结舌,无法作答。

于是他总是沉默着。

蒋介石心想,到抗大和毛泽东的住处去看一看,也许会有答案吧。

但走进那一排简陋的窑洞教室,里面几乎没有像样的教具,没有训练的跑道,就连黑板都是用木炭灰涂黑的,蒋介石眉头紧蹙,疑问好像更多了。

这里是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啊,露天礼堂摆放的小凳子是那么矮小,蒋介石想尝试坐下还险些摔倒。

再看军事训练场地,也只有一些自制的木马、竹天梯等教具,越野障碍则是一座陡峭的崖壁,上面还留着许多攀爬过的痕迹。

朱德和其他那些将领们是如何在这里听课学习的?

蒋介石终于忍不住了,他开口问道:“若论设备,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他依旧没得到想要的回答。

在枣园,蒋介石终于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那间窑洞,窑洞地面是泥土夯实的,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

窑洞内墙皮几乎全部剥落,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旧木头做的,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

窑洞外面的院子里有棵树,树下有个石凳,还有架纺线的纺车。

胡宗南解释说:“由于我大军围困,延安物资匮乏,据说这是毛泽东亲自纺纱用的。”

蒋介石终于愤怒了,尽管他知道自国共决裂后,毛泽东与部队被逼入山野,身处危境,可是当他直面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时,还是震惊了。

他无法想象,毛泽东是以怎样的意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态度,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战场上挥斥方遒,一次又一次的击败他自以为的精锐之师。

他更难接受的是,毛泽东在这张坑洼的桌子上竟然还能写出那样尖锐刻薄又文采飞扬的文章!那些文字那么慷慨激昂,那么振奋人心,如何能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来的?

当天,蒋介石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延安,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绪不宁的地方。

毛主席说的没错,蒋介石的确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尽管进攻延安已是不高明,但更愚蠢的是他竟然还以“胜利者”的姿态到延安视察。

不仅损兵折将、尽失人心,更由此发自内心地对毛泽东以及他的部队生出畏惧,也彻底在精神上被打倒了。

窑洞条件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让蒋介石感到震惊。你说,面对着那剥落的墙壁,他在想些什么呢?

当时人民解放军能够用于作战的部队共计120万上下,其中野战部队也仅60万左右;而国民党以430万人的军队和美方支持的13个军的美械装备占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那为何,我军屡屡损兵折将,节节败退?”

蒋介石也许想从毛主席的旧居处找到一些能解答他困惑的蛛丝马迹。

最后,他的仓惶离开也许正是因为找到答案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次的延安之行使得蒋介石失魂落魄、两股战栗。从此,他真正意识到他的对手是一群意志力多么顽强,战斗力多么惊人的战士。

能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在这样破败的坏境中,将中共逐渐地发展壮大到了如今的力量,毛泽东绝非常人啊,那是他蒋介石无法理解的高度,彼时彼刻,他,茫然了。

他几乎是受到了毁灭性的精神打击似的逃离了这个超出他想象的地方。

此后不久,解放军化被动为主动,发动了大规模反击。

此消彼长之下,蒋介石所有嫡系精锐在长江以北一朝散尽,满盘皆输,最终迎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的雷霆打击。

0 阅读:1682
评论列表
  • 2024-12-02 02:46

    蒋介石去延安得到的最大收获是知道自己在大陆必败无疑,回到南京立马安排心腹去经营台湾。他信命,当年有一道人给他算过一掛,内容大概是,胜不离川,败不离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