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文化大省,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是政治责任,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责任。
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全国文物大省,山东共有博物馆812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89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总量等六项指标居全国第一位。去年暑期,仅山东博物馆就接待了近109万人次参观。随着文博游热度高涨,山东各地策划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文物魅力。在孔子博物馆,以“孔子密码”为主题的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运用3D、光影雕塑、动态画卷等多种形式呈现,让中外参观者在数字艺术的光影中品读孔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济宁开展“裂痕藏晖·碎陶归璧”文物修复体验活动,让少年儿童化身为“文物修复师”,亲身体验模拟文物修复的过程,通过沉浸式体验陶器的修复操作,学习文物修复技艺,发扬传承工匠精神。在山东,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逐步走入日常生活。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山东在完善文旅融合政策体系方面高位推动、频频出招,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推进建立文旅融合全方位、多层次框架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提升文化和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影响力。202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见证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曲阜探索“文化+教育+旅游”新业态,开发了“跟着孔子去游学”等10多条特色研学线路,形成了“政德、师德、青少年、儒商”4大研学教育品牌和“礼、艺、德”3类研学产品体系,研学游年接待量超过150万人次。山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富脑袋”和“富口袋”的双重目标。山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济南市打造了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枣庄市打造了“文化润心·枣城有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戏曲进乡村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服务供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依托火爆的旅游和研学市场,尼山镇鲁源新村、夫子洞村、黄土村等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物业公司,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开民宿、做文创、搞研学,夫子洞的院子、夫子山居等精品民宿先后营业,带动圣水湖片区发展民宿150余家、实现村民就业1600余人,片区村均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入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推动资源下沉、文化下乡,让农民“富了口袋也富脑袋”。
山东牢记嘱托,努力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上走在前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