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需要向人家学习 最近这些年我们更常说要走出去,走出去干什么呢?走出去俗一点说做生意做买卖,走到哪才叫走出去呢?除了做买卖之外,就没有别的事吗? 在国内的某一个大企业注册在杭州,后来这个企业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到一定规模。成熟之后他们已经不满足只在杭州做生意做生意,先是在杭州之外的某一个省会城市派出机构在那里安营扎寨,成立一个新子公司,然后又再在其他地方成立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发展的质量还真很不错,他们的经验是让这些子公司在当地扎根落户,生根发芽。实现属地化经营管理。这不是在当地只做一单生意,然后再转战到其他地方去,在全世界满天飞的去找项目,仅仅满足于到某地找一个项目干完就走。把市场放在全球视野,听起来好像很美妙,但实际上在哪个地方都没有踏踏实实的扎过根。这些在杭州之外落地生根的企业,对在杭州本土来说,是不是相当于走出去呢?虽然这个走出去的路程还不算太远,还没有走向海外,但是牛以为这也叫走出去。实际上没过几年,他们在杭州以外的业务量已经远远超过在杭州的业务。这不相当于他们在全国其他地方已经再造了几个公司在杭州的体量吗?最近几年他们一直在研究国际上著名土木工程公司的成功案例,已经连续出版过两本研究成果了。我相信他们要不了多久就能够真正的走向海外,在海外再造一个甚至N个自己。 走出去当然不能仅仅限于在国内不同城市之间走来走去。要走向海外,有本事有能力的企业,要在海外再造几个自己。但是如果仅仅是在海外一单一单的生意去做,那不能叫再造一个自己。海外有自己的项目,有自己的公司,有公司的资产而且比在国内的自己大那才叫再造了一个自己。 成立自己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安营扎寨,逐渐实现属地化经营管理,所有的资源都进行国际化配置,材料就地取材,不见得非要跋山涉水的从老家把什么材料都带出去。当然有一些不可替代的设备或者材料从老家带出去这无可厚非。一般的材料和设备一定要进行比选,考虑运输成本。能否在海外安营扎寨还不仅仅是一个思路问题,它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人才。有的公司虽然走出去了,但是人才的水平和能力不够国际化,他即便是身处海外,但是却不能够找到海外市场上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还总认为从国内带资源出去便宜节约。这可能也是一种错觉,走出去需要扎扎实实的提高我们走出去人员特别是管理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他们的视野思路能够真正国际化,他们能够以所在国的语言为工作语言,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影响和打动国际市场上要素资源,赢得人家的信任和尊重。 走出去对那些一直没有走出去的企业来说肯定是非常难。特别是中国公司大家对外语都普遍比较陌生,走出去就显得更难,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也许就不难了。但是走出去的道路的确并不一帆风顺,并不铺满鲜花。有时候也是荆棘丛生,风险多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风险,在国际市场上防风险要从最基本的工作起。比如我们对某个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太熟悉,对人家的风俗习惯也不太了解,仍然抱着我们在国内的套路去做,可能就会因为违反人家的风俗习惯,甚至违反人家的法律法规而遭到处罚。这是一种公开的风险。还有一些是因为我们过于急功近利,有的时候是我们想得到更大的好处,不惜上人家的当受人家的骗这种风险更需要防范。走出去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哪个角落都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 走出去除了做生意做买卖之外,还应当向人家学习,学习人家的长处。人家的长处不一定都是写在纸上写在书上。就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要善于观察,观察别人的城市设施,观察别人的基础设施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不同,有些也许体现在整体方案上,有些也许就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前几天牛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公共区域挡土墙墙砖脱落的图片,牛发的目的是在呼吁有人来进行维修管理,但是牛又不知道这种设施出现问题应该由谁来维修管理。可是过了几天,香港朋友刘先生就给我发来图片,图片显示香港的一些户外公共设施在一些醒目的位置都有标识,标识的内容就是这些设施的维修管理部门,上面不仅有单位名称,还有报修的电话。有了这些,谁看到出现问题之后都可以向维修单位致电,人家在接到电话之后就会安排力量来进行维修。这一张小小的卡片也许就成了维修管理部门的“眼线”,一旦有市民发现就可以向他们报告。这是一件非常低成本的行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细节以外,我们走出去还要观察人家的基础设施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些朋友出国考察之后回来告诉我们,国外的基础设施在本质安全上处理的比较好。走出去你只要注意观察,还能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向别人学习不仅仅是走出去才能找到与人家不一样的地方、不同之处,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和一些思路。只要你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保持一种空杯的胸怀,在哪里什么时候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差距,体会到自己的不足,然后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