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三任妻子徐雯波和幼女匆匆登机,随身携带了几十幅临摹敦煌的壁画,晚年颠沛流离,直至终老。 信息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1年11月30日——被指责和被追捧的张大千 张大千,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一个充满了矛盾和争议的存在。他是艺术巅峰的征服者,也是个人生活的失意者。他被赞誉为“东方之笔”,也被质疑为“造假大师”。这种极端的评价,恰恰反映了张大千人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本文试图从他的艺术成就与个人选择出发,重新梳理这位传奇人物的跌宕一生。 出生于四川内江一个书香门第,张大千的艺术之路似乎早已注定。六岁识字,八岁学画,这样的起步,在今天看来也是“赢在起跑线”。他早年的艺术熏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母亲曾友贞和二哥张善孖都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在传统绘画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远赴日本学习染织,这段经历虽然短暂,却开阔了他的眼界,为他日后融合东西方艺术理念埋下了伏笔。回到上海后,他拜师曾熙学习书法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很快,他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销售一空,这无疑是对其艺术才华的早期肯定。 从此,他正式开始了以艺术谋生的职业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家人起初并不支持他从事绘画,认为“画画不能当饭吃”。幸亏二哥张善孖的支持,他才得以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这其中,既有时代背景的无奈,也有个人选择的坚持。 南京时期是张大千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他的山水画,不仅展现了山川河流的雄浑壮丽,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与他早年的文化熏陶密不可分,也体现了其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发展。 与艺术上的顺风顺水相比,张大千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波折。他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先后经历了两次离婚。这种情感上的纠葛,无疑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为其作品增添了一丝悲凉的色彩。 1949年,中国历史的关键节点,张大千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他选择南渡,离开故土。这背后,既有时代动荡的无奈,也有个人选择的考量。他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幼女张心涪,匆忙登上了飞往台北的军用飞机。 为了换取几张机票,他不得不将自己珍爱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一个充满争议的插曲。 抵达台北后,张大千并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当时的台北,政治局势复杂,社会动荡不安。他意识到,这里并非长久之计。不久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离开熟悉的故土,开启漫长的旅居生活。 旅居海外的日子里,张大千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日本到欧洲,再到美洲,他将中国山水画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他的作品在巴黎卢浮宫、阿姆斯特丹等著名美术馆展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不仅提升了张大千的国际声誉,也让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旅居期间,张大千与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与毕加索的会面。两位艺术大师的对话,不仅是东西方艺术的碰撞,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精神的交流与融合。 张大千的一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他擅长临摹名家作品,甚至因此获利,这被一些人视为“造假”。他在敦煌临摹壁画期间,也被指责破坏了文物。此外,他的个人生活也屡遭非议,被指责对家人“无情无义”。甚至有传言称,他的儿子张心健不堪压力,选择了自杀。 这些争议,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我们无法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张大千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的选择或许有其无奈之处。但无论如何,这些争议都无法抹杀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尽管争议不断,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依然无可否认。他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充满灵性的山水画作,将永远陪伴着世世代代热爱艺术的人们。 张大千的人生,是一部充满矛盾与辉煌的史诗。他的艺术成就,超越了个人生活的争议,成为了永恒的文化遗产。他的一生,或许正如他的画作一样,充满了浓墨重彩的色彩,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还是放不掉名利,一个文人连个流氓头子都不如!人家黄金荣还留在了祖国接受了人民的改造。
你是说他后悔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