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欧阳奋强参加应酬,一位老板瞅了他一眼:“除了贾宝玉,你还有拿得出手的角色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03 15:05:16

有一次,欧阳奋强参加应酬,一位老板瞅了他一眼:“除了贾宝玉,你还有拿得出手的角色吗?”旁边的人看不下去了,怒怼一句,结果,老板的脸“唰”的一下就红了。 某个秋日的夜晚,北京一家高档餐厅内,觥筹交错,笑声阵阵。欧阳奋强受邀参加了一场商务应酬,席间众人谈笑风生,气氛颇为热烈。 酒过三巡,对面一位身穿西装的企业老板突然停下了杯中的动作,目光略带审视地扫了扫欧阳奋强,随即开口问道:“这位是贾宝玉吧?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这个角色,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吗?” 这一句话像一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原本热络的谈话戛然而止,众人不禁将目光投向欧阳奋强,或惊讶,或尴尬。 坐在一旁的欧阳奋强微微一怔,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复杂。他并未急于回应,而是平静地举起杯子抿了一口酒。 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位朋友再也忍不住了。他放下筷子,目光如炬地看向那位老板,语气中带着不加掩饰的不满:“贾宝玉是经典,您知道他后来拍了多少部剧吗?五十多部!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这些您听说过吧?恐怕他导过的剧,比您看过的都多!” 老板听到这番话,脸一下子涨得通红,顿时讪讪地举起酒杯连连道歉:“失敬失敬,我真是孤陋寡闻!” 欧阳奋强微微一笑,举杯与他轻轻碰了碰,淡淡地说了一句:“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一句话将尴尬化解,却也留下了一丝意味深长。 这场饭局中的短暂插曲,或许并不是欧阳奋强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质疑。作为87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他曾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那一年,23岁的他因为这个角色,一夜之间红遍全国,成为万千观众心中的“玉公子”。然而,光环之外,经典角色也带来了难以摆脱的枷锁。 贾宝玉的形象太过鲜明,以至于观众们只记住了屏幕上的他,而忘记了他作为演员和导演背后无数的努力与转型。 时间回到1987年,《红楼梦》的热播让欧阳奋强站上了事业的顶峰。然而,就在他成名不久,他便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感到意外的决定:转型做导演。他深知,经典角色可以造就一位明星,却也可能束缚一个演员的发展。 王扶林导演曾在拍摄结束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演完贾宝玉,你再演什么都会觉得不过瘾。”这句话像一根针刺破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也让他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于是,在《红楼梦》播出不久后,他选择前往深圳大学进修导演课程,开始从台前转向幕后。然而,这条路并不容易。他从最基础的导演助理做起,带领群众演员、布置拍摄场景,甚至为导演准备日常起居。 在电视剧《死水微澜》的剧组中,他每天早起打点事务,晚上又忙到深夜,虽然辛苦,但他从不抱怨。一步步积累的经验,成为他日后走向导演成功的基石。 1991年,欧阳奋强迎来了导演生涯的重要时刻。他执导的电视剧《因为没有风》获得了西南五省电视剧评比一等奖,这部作品让他在业内崭露头角。 随后,他的导演事业进入了高光时期。1992年的《山梁上的太阳》,聚焦四川贫困山区的民办教师,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教育事业的艰难与坚持,赢得了全国“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欲海狂潮》再度获奖,而同年拍摄的《我的妈妈在西藏》则成为感动无数观众的作品,横扫了飞天奖、金鹰奖等多项大奖。 然而,成就背后,外界对他的质疑却从未停止。无论他拍摄出多少佳作,“贾宝玉”的光环始终笼罩着他。 他在采访中坦言,观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贾宝玉”上,合作方也会因为这个角色对他的导演能力产生怀疑。 这种刻板印象一度让他感到挫败,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但我的认知,是做好我能做的事。” 不仅如此,他对《红楼梦》的情感也从未消退。2017年,为了纪念《红楼梦》播出30周年,他发起并组织了剧组的大型聚会活动。这次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通过众筹和个人努力,将剧组成员再度聚首,重温当年的情谊。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致敬。他还出版了相关书籍《1987,我们的红楼梦》,记录了剧组台前幕后的点滴。这一切,不仅是对经典的怀念,也是他对《红楼梦》始终未变的热爱。 作为演员,贾宝玉是欧阳奋强一生中的高峰,但并非唯一的成就;作为导演,他用几十年的努力证明自己也可以在另一个领域发光发热。 饭局上的那位老板或许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欧阳奋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他不仅仅是“贾宝玉”,更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创作者。

0 阅读: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