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姓什么?”毛主席问公安厅长王芳,王芳疑惑地说:“关羽肯定姓关呀,”主席却回答说:“不对,关羽不姓关。” 毛主席多次前往杭州时,王芳负责其安全保障工作。 1954年,毛主席与王芳一同登上杭州的玉皇山。 山上有一座武王庙,庙中供奉着周武王及姜太公等古代英雄的塑像。 站在庙前,毛主席耐心地向王芳讲解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事迹。 毛主席指出,殷纣王的败亡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其昏庸无道,使得百姓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朝代的更替。 在这次登山过程中,根据一些野史记载,毛主席曾提到“关羽不姓关”的说法,并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毛主席结合王芳对戏曲的喜好,王芳非常熟悉《三国》及《封神演义》等经典戏曲,因此,毛主席经常借用这些历史故事与他进行交流。 王芳不仅对戏曲有浓厚的兴趣,自己也曾在剧场中担任过演员,甚至在《黄鹤楼》这部三国题材的戏剧中扮演过周瑜。 毛主席知道这一点后,曾特别考起了王芳,问他周瑜究竟是如何死的。 他指出周瑜并非因诸葛亮的三气而死,而是因为他与孙权之间的矛盾加剧所致。 并且还详细解释了周瑜与孙权的关系,提到孙权的兄长孙策去世后,孙权对周瑜心生不满,逐渐给周瑜施加压力,最终导致了周瑜的过早去世。 在《三国志》中,周瑜的死因并没有明确指出他是因气愤而死,史料中所说的“病卒”并未涉及政治矛盾。 毛主席的讲述更多是基于民间流传的戏说。 1950年代,毛泽东的藏书数量已经非常庞大,到了他去世时,这个藏书库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私人图书馆。 毛泽东的藏书种类丰富,涵盖了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 据毛泽东的最后一位秘书张玉凤透露,这些书籍的总数量超过了10万册,其中大部分书籍他从年轻时便开始积累,一直保留到晚年。 许多书籍已经泛黄,字迹模糊,但毛泽东依旧珍惜不舍。 在毛泽东的藏书中,有一些书籍被他视为至宝,尤其是《资治通鉴》。 毛泽东青年时期便开始阅读《资治通鉴》,据毛泽东回忆,在1912年,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时就借阅了这部书,并开始迷恋其中的历史故事。 他不仅仅把书中的内容看作历史的记载,毛泽东曾说,自己读过这本书不下十七遍,每一遍都能有所收获。 他尤其对其中的战争章节充满兴趣。 特别是《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战役,毛泽东常常从中总结出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 他在阅读时,经常一边阅读一边做标注,强调历史事件中的辩证法。 一些历史上的军事将领,如李存勖、诸葛亮等,毛泽东不仅深刻分析他们的战略思想,还从中提取出可以应用于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智慧。 在阅读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记载时,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指挥错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诸葛亮作为主帅,应该亲自坐镇前线,而不是将指挥权交给下属。 除了《资治通鉴》,毛泽东还大量阅读其他的历史、哲学著作,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曾多次谈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武力斗争,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毛 1952年,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为他购置了一部大字本《二十四史》,他不仅仔细阅读,还在书页上留下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注涵盖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史记》、《前汉书》、《后汉书》等史书是毛泽东批注最多的几部。 在阅读《新唐书·姚崇传》时,他对姚崇的政治纲领赞不绝口。 在阅读《魏书·张鲁传》时,毛泽东则探讨了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斗争,并指出中国历史上自秦末陈涉起,至清末义和拳运动,数千年间农民起义从未间断。 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根本动力,来源于农民的阶级斗争和起义,认为农民的贫困和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是根本力量。 这种思考不仅限于中国历史,也与他对全球阶级斗争的认识相联系。 参考文献:[1]王传利,朱思远.毛泽东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卓越典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1):30-36
那关羽到底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