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认知偏差》 在古代,形而上学尚处于类比和归纳的初始阶段,呈现出一片朦胧之象。轴心时代,几大文明古国的哲学开始崭露头角,于迷茫中艰难摸索。就中国古代而言,圣贤们隐约感受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世界,于是将其称作道、天道、天意等等。然而,那时的他们并不知晓其中的核心本质其实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规律。依据符号学的原理,符号越简单粗陋,其对应的范畴就越广泛;符号越复杂精妙,应对起来就越准确。由于当时的符号简单、范畴宽泛,似乎怎么解释都能说得通,一旦理解有误就归咎于自身,这让后人觉得古代圣贤的智慧高深莫测。实际上,这是因为当时尚未掌握演绎法,缺少第一性原理,所以难以突破认知的局限,也难以清晰表达,只能借助天意和道之类的词汇来描述。而后被后人反复阐释渲染,在虚幻的意境中超越科学现实而不能自拔。 但到了现代,复杂精妙的符号能够精确应对,人们也在不断拓展认知的领域。可奇怪的是,人们却认为处于萌芽且粗略阶段的古代圣贤智慧更加出色。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人们面对庞大的现代科学常常只能以管窥豹,还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时,往往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简洁深刻的答案,而忽略了对现代科学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 比如,很多人认为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而现代医学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种错误观点完全无视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学、预防医学、分子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等。同时,对古代圣贤智慧的过度美化与神秘化,也影响了人们对其与现代科学关系的客观判断。 此外,“古代圣贤智慧难以超越”“现代人反而认为古代圣贤智慧更高明”,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缺乏演绎法和第一性原理,或者现代人对现代科学往往只有局部的了解,还涉及到文化传承的惯性思维、社会心理需求、教育体系侧重差异等诸多复杂因素。只有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我们才能更全面客观地理解古代智慧与现代智慧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和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