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反导系统!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为了

绮南爱历史 2024-12-04 19:35:51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反导系统!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为了这口气,陈德明在荒凉大漠,为祖国筑起坚固的防御之盾。 1990年,一列火车穿过黄沙漫天的大漠,缓缓驶向西北某基地。 23岁的陈德明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他没有选择城市里的舒适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扎根大漠,成为了一名导弹试验技术员。 刚到基地的陈德明,没想到迎接他的第一份任务竟然让他一头雾水。“计算任务窗口。” 领导递过一份文件,他愣住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任务窗口。 连门道都不知道的他,开始憋足劲,看厚厚的专业书籍,或者请教老专家。 那段时间,陈德明白天跑实验室,晚上对着书本和计算器熬夜演算,甚至饭都顾不上吃。 一个月后,他不仅独立完成了任务窗口的计算,还意外发现了试验中的一个潜在问题,写成了科技论文。 这次,他的努力让领导刮目相看,基地里从此多了一个“陈铁人”。 当时,陈德明只是个“红牌学员”,通俗点讲就是“实习生”。 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研讨会、数据分析、试验准备,只要能学到东西,他都冲在前面。 “混日子也是过,踏踏实实干干也是过。”他常常这样自我鼓励。 那会,有一个项目,专家们评审时说可能做不出来,年轻气盛的他一举手:“我有一个想法”这胆大的举动让专家组成员都很惊讶。 但当陈德明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专家一致说道:“这个事你办” 在科研的道路上,陈德明总是秉持着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念。 2003年夏,一枚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弹头出现故障后解体,飞离预定目标区。如果找不到弹头,整个试验都无法复盘。 两个月的地毯式搜索毫无结果,部队里的士兵晒得脱了一层皮。陈德明接到任务时,只说了一句:“给我七天。” 七天七夜,他带着团队反复建模计算,最终将搜索范围缩小到东西5公里、南北3公里。士兵们按他说的范围搜索,果然在一个沙丘下找到了弹头,距离他计算的点仅1300米。 如果说导弹试验是他的初恋,那反导试验就是他的“真爱”。 1991年海湾战争让世界见识了“爱国者”导弹的威力,这让陈德明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反导系统!” 国家反导项目还没正式启动时,他就开始带领团队研究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后,陈德明受聘成为专家组专家,负责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为了突破核心技术,他带领团队无数次熬夜加班捧着数据资料思考。 期间,他告诉团队:“我们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 终于,2010年我国完成了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试验当天,随着一声令下,拦截弹划破长空,精准击毁靶弹,指挥大厅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中段反导技术是中国军事武器装备发展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在此之前,只有美俄掌握该项反导技术。 工作上的“陈铁人”,生活里却是个“木讷”的丈夫。 有一次,他怀孕的妻子高烧不退,他从试验一线赶回家,把她送到医院后就匆匆赶回实验室。 妻子出院时他连缴费窗口都找不到。妻子哭笑不得:“你这是娶了我,还是娶了导弹?” 他也曾面临去知名高校当教授的机会,但都一一拒绝。于他而言,大漠,靶场,有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追求。 为了一心一意搞研究,他多次请辞技术室主任,领导因工作需要拒绝,最后见他实在太执着后无奈同意。 从导弹武器试验新手到反导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陈德明没有停下脚步。 2022年6月19日晚,我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达到预期目的,让世界震撼。 在大漠岁月,他用智慧与忠诚为祖国筑起坚固的防御之盾,成为反导领域当之无愧的尖兵。 在这片荒凉的大漠,他用平凡的脚步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从大漠深处升起的每一枚导弹,都承载着他的努力与梦想。而他也将成为一曲激励无数后来者的时代强音。   参考信源:在大漠中书写履历--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反导人生 新华网2016-07-25

0 阅读:42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