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她是北大才女抛夫弃子,神秘失踪17年。归来时满头白发,孩子...

过去有阡陌 2024-12-04 21:20:18
1961年,她是北大才女抛夫弃子,神秘失踪17年。归来时满头白发,孩子们抱着她失声痛哭。 - 她叫王承书。 -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她从小聪明伶俐、争强好胜。18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是班上13个同学中唯1的女生。 - 她听说有专门支持亚洲女性赴美留学的奖学金,便立即申请,执着和坚持终有回响,她被破格录取。 - 王承书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她也不负所望,与导师一起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成为输运理论的经典,令人刮目相看。 - 1956年,王承书终于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只要能为祖国效力,让我做什么都愿意”。此后一生,她都在践行这句话。 - 1961年,国家启动高浓轴研制,这是原子弹的核心燃料,关乎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此时苏联已撤走专家,钱三强思考再三,王承书是第1人选。 - 只是,这个项目保密级别高,参与就意味着从此要隐姓埋名。对家人什么也不能说,无法告诉他们去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不能发表任何论文,放弃曾经的一切功成名就;甚至名字都要销声匿迹数十载…… - 王承书却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 她回到家只拿了几件换洗衣服,给家人留下一封信后便匆匆离开,从此销声匿迹。在漫天黄沙的大西北,在简陋的帐篷里,王承书捧着三本笔记废寝忘食地研究。 - 白天,这里又成了临时讲堂,她将所学知识传递给理论组的人,大家挤在一起将这些笔记吃得透透的。 - 研究工作需要大量计算,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王承书就用手摇计算机和计尺这样原始的方法一个一个数字算出来的。 - 西北条件异常艰苦,女性更是稀有。可王承书不仅挺了下来,还总是给大家鼓励加油。 - 日复一日,时间来到1964年1月,王承书带领团队终于攻克技术,让第1颗原子弹的交付时间提前了113天! - 9个月后,我国成功试爆第1颗原子弹!那一刻,王承书热泪盈眶。风沙吹皱了她的脸,她却笑中有泪,如孩子般幸福。 - 17个春夏秋冬,王承书终于可以回家了。孩子们抱着满头白发的母亲,心疼地哭了,“母亲,这些年您辛苦了!” - 1993年,病重的王承书留下一封遗嘱: - 遗体不必火化,捐给医学研究,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上交蕞后一次党费7222.88元,将个人书和所余积蓄全部捐出。 - 王承书为国家贡献了一生,却淡泊名利,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她是夜空中蕞亮的星!值得世人铭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