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四川成都一女老师刚生完孩子3个月。丈夫哄骗她去旅游。谁知?到了地儿,却把她带到一处破败的环境。女老师吃惊。盯着他问:“你要干嘛?”“我想在这儿待一年,行吗?”
"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家里还有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呢!"面对妻子的质问,胡忠却异常坚决。
原来,胡忠在早已看到了报纸上的西藏甘孜"西康福利学校"的招聘启事,当地匮乏的教育资源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他在报纸上看到过那些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留下来,为他们带去改变。
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胡忠面前:他已经成家,女儿还不满周岁,妻子会同意他去支教吗? 胡忠知道,这需要一些"策略"。
于是,他以给女儿断奶为由,骗妻子谢晓君到甘孜"旅游"。当两人来到西康福利学校时,谢晓君才恍然大悟。
然而,谢晓君却无法理解丈夫的一意孤行。"你疯了吗?我们自己的孩子都还那么小,你却要在这荒山野岭里待一年?"愤怒之下,她甩门而去,回到了住处。
第二天,当谢晓君无意间瞥见教室里那些孩子们炯炯有神的眼睛时,她的心突然软了下来。那些眼神,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她鬼使神差地走进了教室,站到了讲台上。
就这样,原本满心抗拒的谢晓君,决定和丈夫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尝试一段支教生活。
2001年的夏天,胡忠从成都辞职,只身来到西康福利学校。然而,现实的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呕吐、发烧、头晕,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了这一切。
更大的挑战来自语言障碍。孩子们的汉语基础太差,沟通成了问题。胡忠索性搬去与孩子们同吃同住,身兼数职,努力教学,悉心照料。
一开始,孩子们并不信任胡忠。他们已经见过太多来了又走的支教老师。
一次,几个孩子逃学被抓回来。胡忠跪在讲台上,恳求他们好好学习。那一刻,孩子们被打动了。渐渐地,他们与胡忠的感情加深。胡忠也把每月微薄的补助,都用来给孩子们买奖品,只为了鼓励他们成长。
就这一试,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胡忠和谢晓君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师的来来去去,而他们却始终坚守在这片教育资源贫瘠的山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努力,帮助许多山里娃凭借知识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2012 年 2 月胡忠夫妇被评为 “2011 年度感动中国优秀人物”,事迹被广泛知晓,引得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位网友评论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坚持。"
也有网友惊叹于谢晓君的伟大,"作为一个母亲,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选择了支教,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无私啊!"
事实上,胡忠和谢晓君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在法律层面,《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却远非均衡。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往往因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落后,而难以享受优质教育。正是有了像胡忠和谢晓君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这样感人的支教故事,在中国还有很多。一名叫张玉文的老师,16年来坚持在四川凉山支教,帮助当地孩子提高语文成绩,很多学生考上了大学。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回望胡忠和谢晓君二十年的支教路,我们由衷地敬佩这对伉俪的无私奉献。他们用爱心和行动,点亮了大山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促进教育公平,让祖国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唯有如此,山村教师们的负重前行,才不会显得如此孤独。
在那些或感人、或笑中带泪的支教故事背后,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愿这追求之路越走越宽广,愿孩子们的未来越来越明亮。
让我们向所有像胡忠和谢晓君一样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不明白老是用支教方式去扶助!国家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中,为什么不直接划部分放到贫困地区,然后以高薪和高福利待遇去聘用优秀教师在当地驻教?
不值得!但是,为他们夫妻点赞!
入编了吗
故事。辞职去支教。编制是随便想要就要,身无分文怎么支教。是大侠吗?
像这样的老师应该在满多少年以后直接转为国家的正式编制,并给予高级职称,这样子才对得起他们的无私奉献,这么多年的奉献,值得国家给予肯定和补偿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这写作水平……。
西藏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