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气”出来的病,1000年前张仲景:把气排出去就行! 从中医上来讲,怒气伤肝。 肝动则生风,抽动症的本质就是“风”。 就拿之前的一个患者来说。男孩,10岁,从小成绩优异,父母经营一家小餐馆,日常忙碌,对孩子疏于关照,并且在学业上期望颇高,督促严苛。孩子性格腼腆内向,不太善于主动表达内心想法,总是默默听从安排。 一紧张就会挤眼睛,当时家长没太在意,一次考试成绩退步很多,原本忙碌了一天的爸爸瞬间大发雷霆,严厉斥责他学习不认真、辜负期望,数落了近半小时。 接下来孩子抽动症彻底大爆发了,挤眼皱眉、咧嘴、怪叫,这些动作愈发频繁,在课堂上也不间断,引得同学们侧目、哄笑,患儿变得焦虑不安,学习状态急转直下,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这下父母慌了神,赶忙带他就医,吃了很多薬,但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刷到了我的科普,便问我看能否进行中薬调理。 面诊时,见患儿舌尖微红、苔黄腻。 这很明显是心肝有火,结合情况辩证属于肝郁化火、痰湿内蕴、气机逆乱。 患儿本就性格内向压抑,长期承受学业与父母压力,“气” 郁滞体内不得疏解。 中医讲 “百病生于气”,肝气不疏,气逆乱上冲,扰及经络筋脉,致面部、肢体抽动频发。此次发病便是那次严厉斥责后,“气” 结加重,诱发了抽动症状加剧。 那怎么解决呢? 一方面是中药内服 1.疏肝理气; 2.健脾化痰; 3.祛风通络。 以柴胡、白芍、枳壳等疏肝理气,配僵蚕、全蝎等息风止痉、通络化痰,调理气机、舒缓筋脉。 另一方面,要求父母调整教育方式,多鼓励肯定,给予宽松学习环境,每晚陪他散步谈心,帮其排解情绪。 结果如何呢? 坚持两个月调理后,患儿耸肩、清嗓子次数渐少,挤眼、嘴角抽动也轻微许多。又巩固治疗三个月,所有抽动症状基本消失,性格开朗许多,学习成绩稳步回升。 父母感慨,原以为抽动症只是身体 “怪病”,没想到根源在情绪 “郁气”。通过调畅肝气,恢复气机的正常流转,不仅有助于消除抽动症状,更有助于防止其反复。这才是解决根本之道。
抽动症,是“气”出来的病,1000年前张仲景:把气排出去就行! 从中医上来
乖乖评养好的
2024-12-05 10:36:0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