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林的权利越来越大,他的言论也随之越来越大胆。1959年8月22日,朱德回到北京,出席正在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这一天,林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主席台上的朱德,他说:“我今天给一位在座的老同志提点意见,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德!人家称他为总司令,他还心安理得地答应呢!”林接着挖苦:“他够当总司令的资格吗?他根本不配!我们的总司令是毛主席。”他还指着朱老总说:“不要看你没本事、一天到晚笑嘻嘻,实际上你很不老实,有野心,总想当领袖!”林的突然发难,令朱德始料不及。但他反而笑着对林彪说:“那就请你批评好了。” 林原是叶挺的部下,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成了朱德的部下,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后来飞黄腾达,所以他对朱德总体上是尊敬的,但是之后慢慢地在军事上对朱德就不怎么尊敬了。 回溯往昔,1942年6月20日,朱德总司令亲笔致信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七一七团,对南泥湾的生产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强调其不仅关乎当前的自给自足,更是为未来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他鼓励部队继续推进生产运动,特别强调了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商业的重要性,要求每月总结生产情况,并严格纪律。 在这片新的战场上,战士们放下钢枪,拿起锄头,以不输于前线作战的勇气与毅力,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烧制木炭,熬制食盐,养殖家畜,纺织布匹。朱德总司令更是身体力行,与秘书、警卫一同组成生产小组,纺线种菜,亲自参与劳动,其身影常出现在王家坪的菜园中,晨曦中捡粪施肥,宛如一位地道的农夫。 朱德凭借丰富的农业知识,使得菜园里蔬菜品种丰富,产量颇丰,常有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乐于分享种植经验,推荐新品种,还常用自家蔬菜招待来访的同志,展现了领袖亲民、务实的一面。 初抵南泥湾,面对的是一片荒芜与艰辛。战士们以天为被,地为席,用简陋的窝棚和窑洞抵御风雨;食物短缺,他们便挖野菜、摘野果,甚至不远千里背粮度日;工具匮乏,他们就地取材,自制农具;夏日炎炎,赤膊上阵;寒冬腊月,则以柴火取暖,抵御严寒。在这重重困难面前,三五九旅的将士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一克服,不仅制定了详尽的生产计划,还以身作则,夜以继日地劳作。旅长王震更是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这份身体力行的领导力,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将士及边区军民的劳动热情,大生产运动由此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经过三五九旅的不懈努力,南泥湾从一片荒原变成了丰饶之地。从1941年至1944年,开荒面积逐年激增,最终达到26.1万亩,粮食产量也随之飙升,1944年更是收获了37000石粮食,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向边区政府上缴了公粮。畜牧业同样蓬勃发展,猪、羊、牛的数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的目标。此外,他们还兴办了纺织、化工、造纸等多个工厂,开采盐井、炭井,建立了磨坊、油坊等,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赢得了广泛好评。《解放日报》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南泥湾已成为了“陕北好江南”。 纵观毛主席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历程,他始终以调查研究为工具,亲力亲为,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在总结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宝贵经验后,他撰写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专著,系统地提出了做好调查研究的关键要素,为自身调查研究思想体系的构建打下了牢固的实践根基。这一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历史与现实深度交融的漫长旅程,最终使得毛主席的调查研究思想日益成熟,趋于完善。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毛主席的调查研究活动与实践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这一时期,面对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严峻挑战,全民族团结抗日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外侮,为中共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为党内建设与理论探索提供了宝贵契机。遵义会议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一方面深刻反思过往斗争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统一全党思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内部团结,为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及调查研究方法的成熟铺垫了坚实的内部条件。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重创,被迫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胜利抵达陕北后,新的根据地如灯塔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毛主席等领导人提供了反思与总结十年土地革命经验教训的宁静港湾。 这些作品不仅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治路线与主要任务,即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还深刻剖析了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对过去十年内战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应用,为后续抗日战争战略的理论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果绝非偶然得之,而是毛主席深入调查、精心研究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