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大英博物馆内,邱锦仙毫不迟疑地把开水泼在了一幅古画上,韦伯教授惊呼:

常常说说 2024-12-06 12:10:58

1987年,大英博物馆内,邱锦仙毫不迟疑地把开水泼在了一幅古画上,韦伯教授惊呼:“NO!”,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1987年,一个普通的冬日,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室内却不平静。浓浓的茶香中,上海裱画师邱锦仙正在准备修复一幅傅抱石的山水画。

这幅画从火场中抢救出来,满目疮痍,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师们束手无策。可是谁也没料到,邱锦仙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

她烧开了一壶水,拿起刷子,直接将滚烫的开水泼向画面!站在一旁的汉学家韦陀教授瞬间惊呼:“NO!”

这幅画已是百孔千疮,任谁看了都会心疼。大英博物馆的其他修复师也目瞪口呆,担心这宝贵的艺术品会在瞬间化为泡影。

但邱锦仙却神情自若。她用棉签小心测试了颜料的牢固性后,才大胆动手。

滚烫的开水带走了焦黑的污渍,画面逐渐显露出原本的细腻与色彩。惊讶的目光转变为赞叹,这位来自上海的修复师用中国传统技艺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这样的胆识与自信,源自她多年如一日的学习与实践。1972年,邱锦仙进入上海博物馆裱画室,跟随徐茂康和华启明两位大师学习“扬帮”和“苏帮”技艺。

“扬帮”以巧艺见长,“苏帮”古朴大方。她每天反复练习,不断钻研材料与技法的配合。

修复一幅画,不仅要恢复它的视觉效果,更要延续它的生命力。这需要对不同朝代的画材、纸质、颜料特性有深入的了解。

经过15年的学习与实践,邱锦仙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修复师。

傅抱石的画卷修复成功后,邱锦仙接到了更大的挑战——修复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女史箴图》。这幅唐代摹本满是裂痕,绢本和卷轴已经脱离,甚至开始风化。

为了让这件珍宝重新焕发生机,邱锦仙创新性地使用自制浆糊处理裂缝,融合淀粉与化学材料,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修复技艺,又避免了残留痕迹。

两个月后,这幅跨越千年的绢画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博物馆为此特别定制了一套恒温恒湿的保护设备,每年仅展出8周,确保画作的长期保存。这背后,是邱锦仙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心血。

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期间,邱锦仙不仅修复了数百幅古画,还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技艺传播到海外。她的两位外国徒弟瓦伦蒂娜和卡鲁,在她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这门古老而复杂的手艺。

但她也清楚,文物修复是一项漫长而寂寞的事业。中国修复师数量稀少,人才培养周期长。她始终期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新的力量。

邱锦仙说:“修复不是修补,而是守护。”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通过修复,这些文物可以再次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灿烂文明。

傅抱石的山水画、《女史箴图》、《双马图》……这些修复案例不仅让文物得以延续,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邱锦仙的故事,则让更多人认识到文物修复背后的意义。

邱锦仙的“开水泼画”之举,表面看似大胆,实则充满智慧。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修复技艺的精妙,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每一幅画的修复过程,都是一场与时间和历史的对话。而她的坚持与专注,则为这一对话赋予了新的意义。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