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提出了“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的论断。此为临证

飞翔说健康 2024-12-06 15:14:34

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提出了“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的论断。此为临证心得之语,可谓要言不繁,洞中肯綮,因而广为称道。兹对“使邪有出路”加以梳理分析。

20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指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

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因此清代医家吴鞠通,经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也得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兵法与医法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在他看来,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中医治病一定要给病邪以出路,即因势利导、就近而出。这些论述反映出给邪找出路时的一个重要思路,因势利导本是一种用兵之道,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用于治疗中,则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进退的趋势顺而为之,通过引导和推动以祛除邪气。就近而出则是要根据邪气的性质与所在部位,采取适当措施,选择便捷途径,使邪气易于外出。对此,《温病条辨》说得明白:“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概而言之,祛邪应当据邪之性、势、位而定法。

0 阅读:227